从军行

从军行朗读

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从军行创作背景

  陈羽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其时,唐代边患不断,描写战士生活的诗歌层出不穷,这首诗即使作者早年宦游,任职幕府时所作。

参考资料:

1、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

  这是一首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脚下寒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貌。如果是在和日丽、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成行红旗,的白,旗的红,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行军图。

陈羽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

陈羽朗读
()

猜你喜欢

木落晚风急,宵凉侵暑衣。

有期惟向老,无计未成归。

()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

石城花落江楼雨,

云隔长洲兰芷暮。

()

火老金柔暑告残,乘凉正好望西山。

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

()

石头王气藉公扬,突尔县车鬓未苍。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黄。

勒名鼎上虫鱼瘦,赐浣湖中烟月长。只恐东山栖不稳,九州转运苦戎羌。

()

何处丹青妙入神,笔端拗出桃源春。黄云碧嶂閒春色,应有知机人避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