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顶

登望楚山最高顶朗读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译文

观山水重在形势之胜,襄阳之美超过会稽。

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从未来攀陟。

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众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朗的日子一经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果然无边无际。

云梦泽只有手掌一样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扑朔迷离。

黄昏后骑马下山归来,透过藤萝明月映在深溪里。

注释

望楚山:在湖北寰阳。传说周时,秦与齐、韩、魏攻楚,曾登此山以望楚,故名。

形胜:优美的风景。

会(kuài)稽(j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当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隋开皇九年(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唐因之。

攀跻(jī):攀登。

登陟(zhì):登上。

端倪:边际,头绪。

云梦:泽名。

武陵:此处当代指桃花源。

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参考资料:

1、孟浩然著.孟浩然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43-44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邓安生,孙佩君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9页

登望楚山最高顶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年(732),诗人游吴越回襄阳,不久,他登览了襄阳城南的望楚山。环目四顾,一股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油然升起,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孟浩然著.孟浩然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43-44页

2、何大华,王泽时策划;凡夫撰文;周解民绘画.诗画襄阳:珠江文艺出版社,2010.09:第53页

  诗以议论发端。开始两句说,要论水的优美,襄阳远远胜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以水秀丽著称。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前二句传达出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上。孟浩然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水水,这座望楚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望楚的石崖像刀劈那样陡峭,周围的都伏在望楚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表现望楚的陡和高。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在晴朗的天气登上望楚,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从看得远写望楚的高,这是从虚处落笔,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极目南望,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源隐在迷迷蒙蒙的中。云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湖泊,横于大江南北,方圆九百里。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渊明《桃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襄阳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即使望得再远,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变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源写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渲染望楚之高。一般诗高都是尽力夸张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作为望楚的陪衬,不落窠臼,别有意趣。这样,诗在表现望楚高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宕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月夜溪图:骏踏着银色的月光,从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写望楚的高峻和登的所见,描绘襄阳的江形胜之美。诗格调冲淡,就中又“文采丰葺”(殷璠《河岳英灵集》),显出似淡实腴,“采秀内映”(《河岳英灵集》)的特色。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孟浩然朗读
()

猜你喜欢

右蜀分忧辍近臣,翩翩旄节下青冥。

单车唯载文机石,夙驾长先使者星。

()

红尘道上马纷纷,延绿亭中杳不闻。

日转长林移树影,雨余芳径长苔纹。

()

梨花雪白海棠红,诗酒笙歌岁岁同。不道世移人事改,野花无数领春风。

()

一夕狂飙花外起。禁得馀寒,未是新桃李。泪眼倚楼情万里。

为花岂惜朱颜悴。

()

侬家牧个白牛,年来可纵可收。

不用鼻头絭索,任渠放荡林丘。

()
弘历

得禾周名书,获鼎汉纪年。是寺称实胜,其事犹可传。

明兵十三万,水陆数道连。志曾期破釜,言已侈投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