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牧区祝福语

    牧区祝福语

    一、蒙古人新年祝词简短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蒙古人所有工作人员祝福同胞们春节快乐,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春节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

    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现在,传统的祭火仪式已很少举行,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祭火的时候:禁向火中扔不洁的东西, 禁往火中吐痰, 禁往火中浇水, 禁在火上烤脚, 倒炉灰时禁和垃圾混在一起, 不能用锐器刺火等。 。

    二、蒙古族节日

    蒙 古 族 历史源流 “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据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到12世纪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等许多部落,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后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

    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 服饰饮食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由于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他们创造了随时都可以拆搭、轻便、保暖,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俗称之为“蒙古勒格尔”,满语习称“蒙古包”,其“包”为“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内一般铺毡毯、兽皮。包顶和毡盖及门帘上嵌有美丽的图案。

    新疆的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以奶食品、肉食为主。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白食),称肉食为“乌兰伊德”(红食)。

    蒙古族视奶食品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奶食品味美香甜,富有营养。

    奶食品的原料主要是鲜牛奶,其次是山羊奶。 新疆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奶皮、奶油、黄油、奶疙瘩、奶酪、酪酥。

    蒙古族牧民还用奶制成多种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酸乳、奶酒、酸马奶等,不仅充饥解渴而且常饮能使人强体祛病、延年益寿。 新疆蒙古族的肉食品主要为绵羊肉,其次是山羊、牛肉。

    忌食马和鱼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渐渐开始吃马、鱼肉了。忌食狗肉。

    食肉方式以“煮”为主。 新疆蒙古族的日常面食主要有小麦、小米、青稞。

    面食种类有:烤饼、汤面条、饺子、油饼、炒面、炒米乌。 蒙古民族的传统服装为袍子,俗称“蒙古袍”其样式为右开襟,不开衩,袖长而窄,高领,宽下摆,适合于牧区生活。

    未婚妇女及男子袍子上都扎腰带男子习惯在腰带左右两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和烟荷包。戴的帽子有“托尔齐克”,其式样为圆型,似同瓜皮帽、尖顶;顶上结有朱英,妇女们戴的一种凉圆帽。

    夏季则分别戴礼帽和头巾。妇女们喜佩戴首饰。

    男子在左耳戴一只耳环。 婚姻与家庭 新疆蒙古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通婚。

    而且严禁族外婚,实行本民族通婚。聘婚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形式,它有一套特有的习俗,其过程主要有:提亲、定亲、送聘礼、搭新房及姑娘宴、婚礼、接围帐、回门等7项。

    在婚礼进行当中多次有祝词人为新郎、新娘致祝婚礼词,以表示对一对新人的祝福。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

    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孙辈。儿女万家后要另立门户;每个家庭基本上是以一个蒙古包为单位。

    他们十分重视文明家风的培养。 宗教信仰 蒙古族所信仰的教派有萨满教、黄教。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

    掌教的巫师则宣称自己集万能于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为人祛除灾难外,还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萨满教的祭祀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鲊答等活动。

    黄教,又称喇嘛教,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 文化艺术 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的“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不里亚特三种方言。 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主要为流传的各种口头创作和局面文学,包括众多的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民间文学、谚语、格言、祝词赞词、谜语和长短调的民歌等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是我们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绚丽的瑰宝。英雄史诗《江格尔》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被誉为民办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格萨尔传》、《祖乐阿拉达尔罕传》、《其尔根茶干汗的故事》;神话传说中以《天女之惠》最为出名。

    新疆蒙古族的音乐主要是指歌谣曲和器乐两种。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演唱民歌,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器乐有筝、胡琴、二弦、提琴、口琴、筲。其中二弦和筲是新疆蒙古族所特有的乐器。

    新疆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沙吾尔登”乐舞。它是在“二弦”乐器的弹奏下,随着不同节奏的乐曲,变换其舞姿的乐舞。

    新疆蒙古族在史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咱雅班第达传》、《四卫拉特史》、《土尔扈特诸汗史》、《蒙古溯源史》等等。

    而举世闻名的《雷纳特1号地图》就是卫拉特蒙古人绘制的;该地图对我国西北及中亚广大地区的山川、湖沼、森林、民族待作了较详尽的绘制。

    三、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主要风俗习惯 节日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濒临北部国境线。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

    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

    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

    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

    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

    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

    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

    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四、写一篇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小练笔

    的最北部的部分的祖国,中国的最大的草原 - 美丽的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草原,在那里一个庞大的领土,美丽的风光,郁郁葱葱的,超过3000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延伸到搅拌大兴安岭松。

    在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的避暑胜地,冬季积雪,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的古战场上的影响。

    阿金的部落汗蒙古部落在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呼伦贝尔盟作为中国的的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唯一的游牧民族景观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国和外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和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成长,增长。成吉思汗在这里秣马厉兵,与呼伦贝尔草原部落的霸权最终占据他的资源和无数勇敢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

    金帐汗部落在夏季,牧民放牧的布局,形成一个美丽的图片郁郁葱葱的游牧民族,蓝天,白云,蜿蜒的河流,绿色的草地,成群的牛羊,小蒙古包,炊烟袅袅的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行账户和繁殖,在世界上罕见的绿色净土和痛苦公园的一个缩影。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幽静,在中间的一个美丽的草原,心中突然红色围着篝火舞蹈皮带的,响亮悠。

    的最北部的部分的祖国,中国的最大的草原 - 美丽的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草原,在那里一个庞大的领土,美丽的风光,郁郁葱葱的,超过3000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直延伸到搅拌大兴安岭松。在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的避暑胜地,冬季积雪,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的古战场上的影响。阿金的部落汗蒙古部落在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呼伦贝尔盟作为中国的的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唯一的游牧民族景观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国和外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和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成长,增长。

    成吉思汗在这里秣马厉兵,与呼伦贝尔草原部落的霸权最终占据他的资源和无数勇敢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金帐汗部落在夏季,牧民放牧的布局,形成一个美丽的图片郁郁葱葱的游牧民族,蓝天,白云,蜿蜒的河流,绿色的草地,成群的牛羊,小蒙古包,炊烟袅袅的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行账户和繁殖,在世界上罕见的绿色净土和痛苦公园的一个缩影。

    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幽静,在中间的一个美丽的草原,心中突然红色围着篝火舞蹈皮带的,响亮悠扬的蒙古传输,直到半夜。

    7月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去呼伦贝尔在深处的草原,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风光和风俗,鄂温克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特有的豪爽,奔放的好意,迎接您的到来。的交叉Tujibuti的胡弄,您将能够享受的鸟,形成了一个华丽的呼伦湖和新??开湖;承认建立自己的蒙古包,个人口味屠宰的牛,羊,喝一杯的茶醇厚的烤肉和葡萄酒,吃了一顿新鲜的另一方面,朝霞,像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经验的牧民赛马,赛马,马术表演,内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

    。当了回蒙古人吗?立即做一天牧民!。

    五、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一、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

    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二、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ؤ 三、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四、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 历四月。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

    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 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 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 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

    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 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

    普遍有守岁 到午夜的习惯。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

    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五、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

    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

    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

    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

    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 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六、祭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

    六、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

    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2、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 历四月。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

    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 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 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 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

    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 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

    普遍有守岁 到午夜的习惯。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

    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5、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

    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

    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

    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

    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 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6、祭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

    七、赞美“鄂尔多斯”的诗句

    赞美“鄂尔多斯”的诗句如下:(一) 《鄂尔多斯草原》作者:肖声福 离开了,我才敢用到苍茫,才敢写下无边的蓝,躺在帐篷里,我双手抱胸,一遍又一遍竖起耳朵,听天地和时间的密语,离开了,心却还在,被一把马头琴,拉长,回头望,东方白鹳,白天鹅,一直在身后,像一朵朵白云。

    (二) 《黎明,我不在你的眉际》作者: 司马靳德 黎明,我不在你的眉际,不在你的心头;我 ,你看不到;你,我看得到,就在夜阑徘徊,多么想入驻你的帐房,你的芬芳,已经嗅到,从拉开的门缝潜入,在怀抱中蜜甜地孵化,直到长出翅膀。大地镀上金蜜,和风使兰花柔软鲜艳,黎明,我不在你的眉际,不在你的心房;翅膀插上霞羽,启开帐房让我飞翔,啊 !壮美的黎明,你就是我的母亲,离开你,随着阳光驰骋在四方。

    (三) 《远方 我的远方》作者:司马靳德 一只蝼蚁,想越过,骆驼的高度;一支驼队,跨越戈壁,踏过沙漠,走向蔚蓝;这些,在我的想象里发酵。我的高度,在酒瓶里,一次豪饮,就是一次跋涉,醉了,或是飞翔的鸿雁,拥有落泪的穹空,夕阳,晚霞,红河,渡头卧船,这些褶皱的裙摆,遮挡着,视线,多么想穿透浮设 ,看得远一些,深一些。

    我可以凭借梦,走得更远,在泥罗河畔,与黝黑的船工拉纤,唱家乡的歌,异域的河滩上,裸浴后,说当地人听不懂的呓语,这不是远方的全部。航船,搁浅在海边,海潮的轰鸣从远处传来,海滩,平静地等待着,海风漫卷,桅帆就要重启,这也不是远方的全部。

    当我孤独地跋涉,与夜一起浸泡在风雨中,远方,我的远方,想到你,心里无比温暖,像在菩提树下沐浴光雨,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扩展资料: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1、饮食文化 鄂尔多斯境内的蒙古族人的主要食品为奶食、肉食和粮食三大类。

    奶食,鄂尔多斯蒙古人制造的奶食品,分为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有奶油、酪蛋子、奶豆腐和奶皮子。

    饮料有奶茶、窝奶、酸奶和奶酒;肉食,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喜食畜肉,以牛、驼、羊肉为多,猪、鸡次之,也食野生动物肉。鄂尔多斯只有在成吉思汗陵祭奠时才献整马供,平时很少食用,骒马(母马)则更不能宰杀。

    境内蒙古人认为绵羊肉和马肉性温,牛肉、驼肉和山羊肉性寒,所以冬天一般多食用绵羊肉。夏、秋季吃牛肉和山羊肉。

    所以羊肉一般是吃新鲜肉,现宰现吃,而牛肉则可以储存待用;粮食,内蒙古境内蒙古族除奶、肉等主要食物外,还兼食粮食,一般的粮食是炒米,此外是面食。2、蒙古包 蒙古包是鄂尔多斯蒙古人的传统居所,是用毛毡做成的。

    蒙古包在汉文古籍中称穹庐、毡帐,也称帐幕。蒙古典籍《蒙古秘史》中称“斡鲁分格尔”(有天窗的房子)和“失勒帖速分格尔”(有编壁的房子)。

    蒙古包的称谓是受满语影响而产生的。满语称“家”、“屋”为“博”,蒙古人住的家屋就是“蒙古博”;“博”“包”谐音,用汉文书写时,取其音形,就成“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哈那)、圆形天窗和门搭制成架子,在架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加固而成。蒙古包编壁墙底部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

    蒙古包的大小规格,是由每顶蒙古包所用编壁的数量多少决定的。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为古老的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二为近代各旗王爷居住的蒙古包,三为一般百姓居住的蒙古包。 3、哈达 哈达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哈达中有的是用细缎布做成的,有的是用丝棉制成的,颜色以银灰色较多,也有白、黄、蓝色的;哈达的长短、宽窄不等,一般在1~2米,也有3.3米多长的,这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大哈达。递(献)哈达是鄂尔多斯蒙古族迎接客人、馈赠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要庄重、大方,有时还吟唱各种吉祥如意的祝词及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赠哈达的方法是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者,用张开的双手捧着恭敬地递上。

    一般情况下, 接受哈达的人,应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4、语言 (1)蒙古语 鄂尔多斯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鄂尔多斯土语,使用于正式场合。

    鄂尔多斯地区有15%左右的蒙古族,大部分会使用蒙古语,牧区比例较大,鄂尔多斯蒙古语方言为内蒙古方言的鄂尔多斯土语。与其他蒙语方言比较特点是有φ元音,有阳性元音;在语音上,表现在复合元音、前化元音与聘化辅音、重音等方面;在语法上,表现在名词格的范畴与动饲某些形态变化方面;在词汇上,表现在方言词的构成,某些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方面。

    (2)汉语 鄂尔多斯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的鄂尔多斯方言。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归内蒙古晋语大包片,与晋北晋语、陕北晋语、冀西晋语有着很深的渊源。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大体分为三个小片,整体来说大同小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这三旗的沿河地区(黄河几字弯南岸沿岸地区)讲的是“滩套话”;上述三旗的梁外地区以及鄂托克旗北部和东胜区、康巴什区大部、伊金霍洛旗大部讲的是“梁外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鄂尔多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