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祝福阿佤山

    祝福阿佤山

    一、有没有一个叫做“阿瓦族”的

    有啊,就是阿佤山的古老居民——阿佤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流传最广的就是《阿瓦人民唱新歌》。

    二、阿佤山在哪里

    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而是指云南西南部的思茅(现改名普洱)和临沧地区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后开辟了沧源佤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与缅甸接壤,国境线 147.78公里。

    阿佤山的水清得见底,清得若有若无,仿佛世外桃源;阿佤山的山翠,苍翠欲滴,翠得诱人。在这里,没有人潮涌动,没有镁光闪烁,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愫。原始群居村落更像一块年代久远的化石,沉睡在西南边陲的大山中,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古老而悠然。

    佤山是歌舞之乡,阿佤人喜歌好舞。鼓舞、刀舞、笙舞、木鼓舞、竹鼓舞等。在民间谈古论今、生产劳动、谈情说爱、结婚办事等都有各种不同的歌舞。阿佤山至今青山常绿,不但有常年飞泻的瀑布,还有若干秀美的高山湖泊。

    三、阿佤山哪个地方最好

    云海是西盟县阿佤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冬春季节,阿佤山夜间辐射却强烈,低海拔河谷的暖气与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气相遇,导致了逆温层以下形成了厚厚的云海,覆盖着沉睡中的山谷旷野。太阳出来后,云海变得绚丽多姿。开阔的地方,如激浪翻滚的波涛,狭窄的隘口,若飘逸晃动的白练。一些峰尖刺破云层,突兀矗立于苍穹,像春笋出土,一个个小山帽游离于云海半截的山腰,偈舢板,荡漾于云海波涛之中。时近中午,气温升高,这时云层开始急剧地翻滚、奔涌、群山、云海时隐时现,极目之处,气象万千。佤山云海自午夜形成一直到次日 11 时以后,才渐渐消散。 环境 、在勐坎观看佤山云海,另有一番景致。乳白色的云雾,时而像一层层轻纱覆盖着册峦村寨,时而似波涛翻滚的海浪拍打着岸边,时而像垂帘瀑布直泻江河玉潭,时而又似弹弓飞起的银棉花絮。佤山云海,真的是变化万千,甚为壮观。而在那云开雾散之后露出来的佤山龙竹、梯田、青松、芭蕉树和竹楼村寨,在巍峨的群山之中,更加显得清新秀丽。

    佤山天池佤山天池位于山城西盟镇之巅,海拔2000米,是个自然保护区,有便道,可通汽车。天池并非高原断层湖泊,而是由山上一股小泉流入加上雨季积水形成,水面宽仅次于昆明翠湖。池水与绿树互相交融互相衬托的自然生态,形成幽静美丽的风景。阿佤山旅游须知:从昆明客运站乘夜班卧铺车,可直达沧源,全程860公里。还可以乘飞机至临沧,再乘中巴车前往沧源县城。从10月 —— 第二年的3月都是最佳旅游时间。 阿佤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风光琦丽,风光尤以云海著名;物产以普洱茶享誉海内外。

    风俗佤族勤劳善良,民风朴实,热情好客,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佤族拉木鼓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木鼓,长约 2 来,粗约 0.5 米,佤族视为 “ 通天之神器 ” ,每村皆有一间 “ 木鼓房 ” 供奉木鼓,凡遇重大祭祀活动或村寨间发生械斗,便敲木鼓以告之。每年要从附近的原始森林中选一棵树制作木鼓,故有传统的 “ 拉木鼓 ” 活动,形成阿佤山寨中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往往持续数天,包括选木鼓,砍木鼓,祭木鼓,拉木鼓等仪式,全寨出动 , 埸面十分壮观。要剽杀黄牛,取肝看卦,杀鸡举祭,呜枪驱鬼,载歌载舞,唱吟祷告

    阿佤山的西盟镇最好。

    四、佤族的习俗

    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

    五、中国临沧世界佤乡的理由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