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祝福语容貌

    一、鲁迅的《祝福》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句

    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描写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肖像。

    这三次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这样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与“我”对话是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向“我”提出灵魂的有无问题,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状态。

    对灵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同时她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被锯开后分给两个男人。 祥林嫂对四婶讲“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失去爱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对自己一时疏忽的自责的心理状态;而祥林嫂在鲁镇“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则表现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表现了她已承受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陷入恐怖深渊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状态。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二、《祝福》人物形象外貌刻画分析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几句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

    临死之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经不对人世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木,让她连痛苦都感觉不到,如同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仅仅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的遭遇后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三、祝福中三次外貌描写 表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其中变化又说明什

    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

    这时的祥林嫂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 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原点上。 注重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体会精彩的白描手法和它们的潜在含义和作者想要借人物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用意。

    扩展资料: 《祝福》在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方面,堪称“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 1、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小说依次叙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沦为乞丐行将死亡时的眼睛:其中“顺”字,刻画出她温顺善良、安分守己的性格和新寡且出门做工的自卑心理;“直”字,刻画出她因丧夫失子的痛苦创伤和冷漠无情的鲁镇人使她哭诉无门所导致的灵魂麻木。

    2、描“服饰”。服饰是人物性格、心理外现的形象载体 作者运用“意象叠加”手法,将“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三个名词短语有机地组合起来,且都没有使用动词谓语,自然而简洁;作者驱遣“乌”“蓝”“月白”等不同素色的词语,自然而然地强化凸显了服饰戴孝的祥林嫂的心理特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宗法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3、变“脸色”。脸是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的“晴雨表”。

    小说中以祥林嫂的“脸部”为载体,分别叙写了她的命运走向:家境贫苦,青春守寡;生活暂时好转,心满意足;被迫再嫁后亡夫丧子,身心受到沉重打击而内心蕴涵无限痛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祥林嫂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人物)。

    四、祝福她漂亮的话

    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像是问候。

    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容。在你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里,我总能捕捉到你的宁静,你的热烈,你的聪颖,你的敏感。其实,我最先认识你是在照片上。照片上的你托腮凝眸,若有所思。那份温柔、那份美感、那份妩媚,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瀑布一般的长发,淡雅的连衣裙,标准的瓜子脸,聪明的杏仁眼,那稳重端庄的气质,再调皮的人见了你都会小心翼翼。

    远远地,我目送你的背影,你那用一束大红色绸带扎在脑后的黑发,宛如幽静的月夜里从山涧中倾泻下来的一壁瀑布。

    你蹦蹦跳跳地走进来,一件红尼大衣,紧束着腰带,显得那么轻盈,那么矫健,简直就像天边飘来一朵红云。

    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举动的酒窝也在笑。

    平心而论,你虽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形象有距离,但你肤色白皙,身材苗条,五官端正而显得秀气,颇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和你刚刚接触的一瞬间,我就强烈地感到你身上散发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温柔气息。

    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可是我对于它,却感到十分平凡。只有你嵌着梨涡的笑容,才是我眼中最美的偶象。

    青翠的柳丝,怎能比及你的秀发;碧绿涟漪,怎能比及你的眸子;有时,我凝视床头你那张玉照,简直觉得整个世界都永远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之中。你其有点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当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丽。你是一尊象牙雕刻的女神,大方、端庄、温柔、姻静,无一不使男人深深崇拜。

    桔红色的西服自然敞开,展现出红白相间的绒衣,湖蓝色的紧身长裤,衬托出修长的腿,既潇洒又富有美感。你的装扮是成功的!

    在风吹干你的散发时,我简直着魔了:在闪闪发光的披肩柔发中,在淡淡入鬓的蛾眉问,在碧水漓漓的眼睛里……你竟是如此美丽可人! 尽管你身材纤弱娇小,说话柔声细气,然而却很有力量,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美!

    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一开始就令我刮目相看。

    你带着一串笑声从屋外走进客厅,轻松随便地穿一套红色运动衫,那么美丽多姿,那么热情似火,又那么恬淡简朴,一种不可名状的爱慕之情,蓦然在我心中升起。

    你是花丛中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好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