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关于接灶神的谚语

    1.如何 接灶神

    接灶神亦称“迎灶神”,简称“接灶”、“迎灶”。汉族民间祭祀风俗。回、满、仡佬、白等少数民族亦通行之。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是在除夕(极少数在腊月二十四日)。除夕夜,家家守岁不眠。待时过午夜零点,家主燃烛、焚香、叩头、净手贴新灶神像于厨房神龛,于像前供祀品,意谓迎接灶神从天上再回人间。从腊月二十三送灶至除夕迎灶,共7天。

    故清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诗:“纸旖甲马到厨东,司命遄行薄醉中。天上去来才七日,凡人无此大神通。”为尊灶神,是日禁恶声谩语,忌弃污水于地。旧时辽阳(今属辽宁)所供灶神,画在红绿纸上,像旁绘犬、马,下刻本年日历。焚香叩头后,人们即观察犬嘴的张闭,俗传犬口张本年所生婴儿必不能长大;犬口闭,婴儿则易发育健壮。

    苏北民间接灶神,每户先置豆腐一块于釜,俗谓灶神见大年夜唯豆腐在釜,知其户必贫,顿生怜悯心,次年必保佑致富。苏州迎灶,有“灯桂挂锭”习惯,用锡纸糊成锭形,以绿牌方段串成串,悬灶神龛两角,为来年获利之兆。

    2.三年级作文接灶神

    每年的腊月23和腊月24,我们民间都有一个传统活动——送灶神。这项活动还有一个传说昵?

    灶神不仅只要享受人民的美味,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把每家每户在一年的事情向玉帝汇报给玉帝。现代话说就是“人间纪律督查员”。玉帝听了他的汇报,玉帝便决定对人间的奖罚。你想想灶神这么重要,谁敢不巴结他昵?其实,所谓的“送灶神”就是为他上天的送行仪式。

    腊月24这天,家家户户的灶都要贴上灶神的画像,我家就贴在一个桃木板上。画像中间有一个和和气气 的老人。传说,这就是灶神的“写真”。俩边有一幅对联,对联十分简洁短短几字。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四季平安。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世界吗?

    贡品特别好:羊肉、牛肉、鱼、酒、汤等。呵!还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奶奶也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人们这么热情,就是“拍马屁”。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他吃了我家的东西就不好意思揭我家的短。但是家人还是不放心,急中生智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糖放到水里溶化一下,然后紧紧地贴到他的嘴上。这样他的俩排牙齿就被牢牢地粘住了,就讲话不出话来了。看来我国古代人民还真聪明!

    我家就在腊月23这天经行送灶神仪式。爸爸小心翼翼地把灶神的画像从桃木板上撕下来。这是神秘嘉宾——爷爷闪亮登场。爷爷在灶神叽叽咕咕了几句,手就像刘谦一样挥挥弄弄,搞地挺隆重的。之后,点上蜡烛、然起香。好像依依不舍来为灶神饯行,一路上没走几步就有一柱香。其实都是做做样子,还不是想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我和爸爸沿着爷爷设计好的道路,走了许久。爸爸楞手楞脚地把灶神的画像点燃。这就代表灶神已经正式上天了回到家中,爸爸和叔叔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一阵阵炮竹声骂我仔细数一数有6个礼炮,6串鞭炮,6个烟花。咦?怎么都是“六”个呢?哦!有个成语“六六大顺”农村人图个吉利嘛!

    有去必有回,灶神什么时候回来呢?奶奶说她要到大年初五这天才回来,到那时候家家户户只要把画像往桃木板上一帖就可以了。供品,蜡烛,鞭炮… … 什么都不需要,因为他已经汇报过了好坏都定数,谁也不愿意再花冤枉钱给他接风。

    送灶神,其实就是我国民间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就是人们对平安,丰收的一种方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健康… …送灶神其实就是送走了霉运,灾难… … 这正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幸福安康的追求。让我们默默祝他们达成愿望吧!

    3.如何接灶神.

    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这一天,全家还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同时,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扩展资料

    接灶又称迎灶,是一种传统节日习俗。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也就是厨房之神。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汉族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接灶神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