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表示什么意思

    1.谚语的意思是什么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表示要精通一件事一定要向精于此道的人请教。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满招损,谦受益:满,骄傲、自满;招,招来;损,损害;谦,谦虚;受,受到;益,好处、益处。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出自陆九渊>;。大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谦虚的人,孟子曾夸奖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错误;其次,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最后,坚决地改正错误。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谚语的意思

    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得到老虎的孩子呢?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住得靠近水,才知道鱼的生活性质;住得靠近山,才知道鸟的生活性质。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想要知道山里的事情,就应该问打柴的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个成语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招来祸患,谦虚使人进步。 知过必改,闻过则喜。

    要知错就改。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应该打抱不平。

    3.两个气象谚语的含义,含义要简短.

    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谚语“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日出红云,劝君莫远行”、“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等也是这个道理.2.“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指前两天和当天上午阴雨,中午出现太阳,没有多久天气又转阴雨,预示天气将会连续阴雨。

    4.谚语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形式优美,表现力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是这类谚语的典型。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折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

    “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说开始时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这句谚语说明,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与“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言简意赅,富含深意

    “隔行如隔山。”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家合万事兴。”,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5.表示学习的谚语以及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破万卷,下如有神.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表示什么意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