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板上钉钉的谚语
1.板上钉钉的歇后语
板上钉钉歇后语:没跑。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扩展资料: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歇后语
2.歇后语(3字) 板上钉钉
板上钉钉——跑不了
【释义】比喻事情已有了着落和把握。
【例句】既然校长都同意让你贷款上学了,那就是板上钉钉,跑不了的事了,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歇后语简介: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3.板上钉钉歇后语三个字
谐音双关类
1.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2.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3.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15.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16.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17.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8.木排下水——不成(沉)
19.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20.藕炒黄豆——钻空(孔)子
21.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22.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23.六七八九——没食(十)
24.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5.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6.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27.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28.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29.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3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1.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
32.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3.老鼠跳到琴上——乱谈(弹)
34.老蜘蛛的肚子——净是私(丝)
35.竹林里栽柏树——亲(青)上加亲(青l
36.年初一吃酒酿——头一遭(糟)
37.灯草做拐杖——做不得主(拄)
38.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39.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40.冻豆腐——难办(拌)
4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42.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43.草把作灯——粗心(芯)
44.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45.响鼓不用重锤——一点就明(鸣)
46.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47.旗杆上挂剪刀——高才(裁)
48.保温瓶的塞子——赌(堵)气
49.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50.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51.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