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小学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区别

    1.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的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2.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的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 应该是俗语

    3.小学语文常用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汇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竹篮打水-一场空 兔子尾巴-长不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萧绎 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志向篇] 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

    ——魏琼 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诸葛亮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徐特立 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朝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苏步青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知识学问篇]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左宗棠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波尔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幼升小网 [品格篇] 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

    ——西塞罗ysxiao.cn 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 ——程允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狄更斯 古诗名句北京幼升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既来之,则安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北京幼升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观棋不语真君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者心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于患难见豪杰。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格言 北京幼升小网 知识就是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幼升小网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北京幼升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谚语北京幼升小网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怕山高,。

    4.熟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有什么区别

    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 常用经典格言警句大全

    一、※理想篇※

    鸟无翅膀不能飞,人无志气无作为。

    幸福不会象鸟儿一样飞来。

    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

    语言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莫学知了爬树梢,东摇西摆唱高调。

    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愿,生命就将暗淡无光。

    人凭志气虎凭威。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谷糠。

    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爱叫的鸟做不了巢,爱吹的人赶不成事。

    鸟都往高枝上飞。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作梦来收获所得。

    万里长城是一块一块砖头砌成的。汪洋大海是一条一条涧水流成的。

    二、※求知篇※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星多天空亮,学多智慧广。

    乳燕不学,永远飞不上蓝天。

    没有羽毛,多么强壮的鸟也不能飞翔;缺乏知识,再好的理想也是空谈。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鸟靠翅膀兔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不要装饰你的衣服,而要丰富你的智慧。

    鸟笨先飞早入林,人勤学习早入林。

    幼年学的好比石头上刻的。

    好学好问,什么都能学会;害羞不问,总有一天掉队。

    蜜蜂酿蜜不嫌花儿少,好学读书不弃分与秒。

    不学习的人,象不长谷物的荒地。

    学如驾车登,不进则退山。

    对时间要吝啬,莫放松一分一秒;对知识要贪心,要争取一点一滴。

    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

    雨水可把瓶口灌满,知识却不能将脑子填满。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门窗,书籍是人们精神的食粮。

    知识比财富更可贵,无知比贫穷更可怕。

    知识的金锅谁也偷不去。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用力气举百斤,用智慧能举万斤。

    知识的用处就象夜行人的火把。

    虚心是学问的向导,恒心是知识的保管。

    粮食滋养身体,知识丰富智慧。

    水草好,牛羊肥;知识多人聪明。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山要绿化,人要文化。

    科学好比一座山,看你敢攀不敢攀,胆小永远站山脚,勇敢才能上顶端。

    无知和瞎子一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人知识少。

    有学问的人象果树,扭扭弯弯;愚蠢的人象竹竿,滑滑尖尖。

    5.俗语与歇后语的区别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

    6.谚语和歇后语的区别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什么是谚语? 这乃是一个自古而今众说纷纭的问题。

    我国古代见诸书面的谚语界说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尚书》的“俚语曰谚”;《礼记》释文“谚,俗语也”;《国语》韦注“谚,俗之善谣也”;《汉书》颜注“谚,俗所传言也”;《文心雕龙》的“谚者,直言也”;《说文解字注》的“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及《古谣谚·凡例》的“谣训徒歌”、“谚训传言”,二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等等。

    另有一些典籍,还对谚语以里谚、俚谚、俗谚、鄙谚、野谚、口彦、里语、鄙语、俗话、古话、常言等相称。这些界说与称谓,各执其理,各遣其词,但大多流于片面,偏重管窥谚语的俗传性特点。

    唯“前代故训”一说,多少点出了谚语的实质。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郭绍虞先生深入谚语若干本质特点,在《谚语的研究》中说:“谚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谚家群起,界说更丰,但迄今也未能定于一尊。可喜的是,这些界说业已广涉谚语实质的方方面面,大体勾勒出了谚语作为科学字眼的涵义和范畴。

    在此情况下,博采众长,为谚语草拟一个较为妥当的定义,应该说是可能的;由于要编《集成》,确定一种协调工作的界说,无疑也有必要。据此,在《中国谚语集成》编纂方案中作了这样的界定:“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这个定义,未必尽善尽美,但实践表明,用它协调全国谚语集成工作,是基本可行的。当然,作为定义它只原则厘定了谚语的基本范围。

    小学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区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