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曰谚语
1.有关清明的气象谚语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山东气象谚语)
(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气象谚语)
(3)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山东气象谚语)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龙江气象谚语)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气象谚语)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气象谚语)
(8)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10)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2.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1)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南气象谚语)
(2)清明有霜梅雨少(江苏气象谚语)
(3)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4)清明雾浓,一日天晴(河南气象谚语)
(5)清明起尘,黄土埋人(山西气象谚语、内蒙古气象谚语)
(6)清明响雷头个梅(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冷,好年景(辽宁气象谚语、河北气象谚语)
(8)清明暖,寒露寒(湖南气象谚语)
3.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
(1)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福建气象谚语)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夏气象谚语)
(3)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河北气象谚语)
(4)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江苏气象谚语)
2.清明节的筒介来历习俗谚语有什么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簇居)。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
3.清明节的谚语 名言
清明节前后农事相关谚语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关于清明节谚语有哪些
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1、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3、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4、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5、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6、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7、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8、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9、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1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11、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12、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13、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14、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15、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16、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5.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词言语五十字
一、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二、清明节传说故事之重耳割肉: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三、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清明节扫墓是流传至今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每当这时,每家每户都要举行祭扫仪式,当然因为各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各地风俗的不同,所以祭祀的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现在的人一般都会去墓园进行扫墓,那么像农村的可能会在在自家坟头,或是在家自己做祭祀。
2、踏青。踏青,也叫春游,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而现在我们仍旧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看来清明节植树这一习俗也是有据可依的。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6.清明节的筒介来历习俗谚语有什么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簇居)。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
7.关于清明节的成语
关于清明节的成语
九原可作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一抔黄土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参见“哀毁骨立”、“柴毁骨立”
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奋发踔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杀衣缩食 “杀”念shà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
悬门抉目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赢金一经 谓留下满筐的金银,不如传授一经。赢,通“籝”。典出《汉书·韦贤传》:“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注:“今书本籝字或作盈,又是盈满之
椎理穿掘 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椎牛发冢 亦作“椎牛发冢”。杀牛盗墓。谓为盗无所不为,穷凶极恶。
墓木拱矣 〖解释〗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一掊土 〖解释〗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椎埋穿掘 〖解释〗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8.清明写一片曰记一年级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大家都知道现在清明节是国家法定的假期之一,大多数人在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在四月,或许四月的鸟语花香让我们在扫墓时已没有了那种悲伤。然而当我们站在国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呢?你我是否会记得是那些可敬可爱的人,经过浴血奋战才换得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安定的生活呢?
敬爱的毛主席曾经说过:“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同学们: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用青春和生命塑造的民族魂;我们没有理由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