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是童谣的一种吗

    1.请帮忙收集民间故事,童谣,民歌,俗语,谚语

    长城的传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拼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长城民歌民谣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山海关

    山海关,地面宽,南有海,北有山,当中有个第一关,下面就是角楼湾。

    穷罗城,富西关,不穷不富角楼湾。

    桥对桥,庙对庙,一步三筒碑,狮子比城高。

    嘉峪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上望灰色天,下看戈壁滩

    出了嘉峪关,眼泪擦不于

    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汪汪

    木兰脚蹬黄河岸,一箭射过嘉峪关;找箭找不见,不找就看见。

    成语:不到长城非好汉 狼烟四起

    固若金汤

    2.谁能够给我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两首,谚语5条,童谣一首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隋阳休之《秋诗》

    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虫扶砌响,轻蛾绕烛飞。

    晚秋诗 庾信

    凄清临晚景。 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 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 云峯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 点点远空排。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3.春节习俗童谣 谚语

    春节新童谣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

    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

    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热闹.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

    过年好,过年棒,人人见了微微笑.祝你新年身体好,一声祝福暖心房.大家齐声过年好!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来源和意义

    年字有三种含意 春节过年的传说 春节拜年的由来 春节和年节邮票

    春节元宵的由来 准备过新的一年 春节拜年与忌门 春节拜年的习俗

    春节风俗

    放爆竹 春节舞龙 踩高跷 包饺子 压岁钱 接送财神

    放风筝 春节守岁 荡秋千 吃年糕 捏生肖 倒贴福字

    各地春节盛况

    北京的春节庙会 上海的春节元宵 广州的迎春花市 福建元宵节灯俗

    桂林的春节习俗 潮汕的春节风俗 孝感的春节习俗 台湾的过年风俗

    土家族的三过年 壮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的回忆

    旧京的春节纪事 建国那年的春节 五十年代的春节 六十年代的春节

    七十年代的春节 八十年代的春节 九十年代的春节

    春节谚语

    晴到冬至,雨到过年

    客家民间流传着许多“过年”的谚语,从这些谚语中,可以想象到过去的穷人过年时的心情境况,将其与今天“过年”的情况相对比,对读者是有所启迪的,以免“身在福中不知福”。选辑如下,稍作解释,以飨读者。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注:这就是“年关”的出处。谓穷人过年如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注:细仔,指小孩,老人指当家人。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注:过去穷人过年,一到农历十二月,特别是到了下旬,日日逼近年关,的确日益难过。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注:“年二十三”是“过小年”,“送灶神上天”。有些地方“入年架”开始敲锣鼓闹年(仅在梅州江南,入年架就有三种情况,水南坝叶屋是年二十三,新沙侯屋是年二十四,其它是年二十五)。

    △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注:这是指大年初三初四,这时年过了,各人要打定主意做什么事业,怎样去做了。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注:指出门做工或出外作其它谋生职业。

    △想起过年就凄凉,穷人差过坐班房。唔当除了“过年”事,少愁少切命过长。

    4.什么是童谣啊

    童谣,为孩子们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据认为,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全国各地都有不一样的童谣

    特别是各地方言的童谣 各有千秋

    有些同一个方言

    童谣一般还对孩子有很大的教育用处

    童谣也有很夸张的比喻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很有帮助

    童谣充满了童趣

    这里有/view/580231.htm

    5.描写蚕的童谣、谚语、诗歌、散文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谚语;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诗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散文:

    雷抒雁有这样一篇题为《蚕》的散文诗: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束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地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象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象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古诗: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

    《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谚语:

    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6.合作的名言、童谣、谚语

    春节新童谣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

    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

    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热闹.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

    过年好,过年棒,人人见了微微笑.祝你新年身体好,一声祝福暖心房.大家齐声过年好!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来源和意义

    年字有三种含意 春节过年的传说 春节拜年的由来 春节和年节邮票

    春节元宵的由来 准备过新的一年 春节拜年与忌门 春节拜年的习俗

    春节风俗

    放爆竹 春节舞龙 踩高跷 包饺子 压岁钱 接送财神

    放风筝 春节守岁 荡秋千 吃年糕 捏生肖 倒贴福字

    各地春节盛况

    北京的春节庙会 上海的春节元宵 广州的迎春花市 福建元宵节灯俗

    桂林的春节习俗 潮汕的春节风俗 孝感的春节习俗 台湾的过年风俗

    土家族的三过年 壮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的回忆

    旧京的春节纪事 建国那年的春节 五十年代的春节 六十年代的春节

    七十年代的春节 八十年代的春节 九十年代的春节

    春节谚语

    晴到冬至,雨到过年

    客家民间流传着许多“过年”的谚语,从这些谚语中,可以想象到过去的穷人过年时的心情境况,将其与今天“过年”的情况相对比,对读者是有所启迪的,以免“身在福中不知福”。选辑如下,稍作解释,以飨读者。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注:这就是“年关”的出处。谓穷人过年如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注:细仔,指小孩,老人指当家人。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注:过去穷人过年,一到农历十二月,特别是到了下旬,日日逼近年关,的确日益难过。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注:“年二十三”是“过小年”,“送灶神上天”。有些地方“入年架”开始敲锣鼓闹年(仅在梅州江南,入年架就有三种情况,水南坝叶屋是年二十三,新沙侯屋是年二十四,其它是年二十五)。

    △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注:这是指大年初三初四,这时年过了,各人要打定主意做什么事业,怎样去做了。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注:指出门做工或出外作其它谋生职业。

    △想起过年就凄凉,穷人差过坐班房。唔当除了“过年”事,少愁少切命过长。

    7.关于蚕的童谣 谚语 古诗

    1、《乡村四月》

    宋代: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雨过山村》

    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3、《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4、《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5、《蚕妇吟》

    宋代: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译文:杜鹃鸟于四更时分啼彻窗外,唤醒养蚕妇人起身关照蚕宝宝们,担心着这几天桑叶不够影响了蚕宝宝吐丝结茧。歌舞楼台之声竟远远传来,难道深夜了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入睡?

    谚语是童谣的一种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