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冬至大过年是哪个地方的谚语

    1.冬至大过年是什么意思

    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则以冬至为首。因此,中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

    冬至节,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形成节日风俗。

    扩展资料:

    冬至的习俗:

    1、上坟祭祖,结算工钱

    陕西有谚语:“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重要,学生、长短工都给享受假期。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2、北方饺子,南方擂圆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为人们熟知。

    3、舅姑赠鞋,宴请教师

    冬至节,民间还有赠鞋习俗,其源甚古。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

    冬至节,旧俗要由村里的德高望重者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德高望重者带领学生拜先生。目前山西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甚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大过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至习俗:上坟祭祖 宴请教师

    2.什么叫冬至"大"过年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

    "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

    各家各户均杀鸡宰鸭,准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

    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搅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芝麻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崐丝、芥菜丝滚汤煮之。

    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邻舍,共庆丰收。

    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3.什么叫冬至"大"过年

    冬至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

    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

    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

    《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

    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

    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

    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

    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4.冬至大过年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要回家吃饭,要祭祖。但是你又知不知道冬至是怎样来的,广州人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呢?冬至,又叫“冬节“、“至日”、“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阳历中和春分、夏至、秋分一起划分一年的四季。冬至这一天,太阳以最大倾斜的角度斜射在北回归线上,也就是说,太阳离北半球的地面最远,所以冬至这天,我们所处的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过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将逐渐加长(采访:气温将开始下降到最低)。冬至是预示冬季到来的一个重要节日。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在广州有句俗语又叫“冬大过年”。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在冬至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祈求合家团圆,身体健康。

    5.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

    .cn/lntv/dxzt/dbyear/41.htm冬至大过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受重视,除了节气,历法等自然条件,恐怕还有生活上的因素。

    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人类是经济动物,产业的得失,关系个人,家族生活,其意义与祈谷丰登,求老天爷恩赐,在本质上并无别—同样含有维持生活、延续生活生命的意思。也许,由于这种观念,故向来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

    “冬至”这一天,已有“年”的气氛,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这叫“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实际上大家已加了一岁。各地的风俗民情或不尽相同,不过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做冬至圆时,顺便用糯米粉做一些小动物,捏成各种形状,蒸熟了给孩子们当玩具,让他们开心。

    吃圆以前,在各处门、窗、桌、柜、床、灯等后面,都要分别粘附一个圆子,称为“耗饷”,要等到“送灶”以后,才取下来焙烤。这时如果家中的孕妇的话,圆子“膨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还有,吃圆子人口必须成双成对,也就是两粒两粒地吃;吃到最后一匙,如若剩余两粒,已婚人士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粒,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吉祥。还有些家庭,在冬至这一天,照老例要封“利事”给下人。

    傍晚,就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太阳下暴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据说有康复效果。

    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也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已是所谓“腊月”。

    --------------------------------------------------------------------------------------------------/szdsb/20041215/ca1330281.htm冬至大过年从内地来的人,都会对广东的冬至节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团聚热闹的景象,类似北方的“腊八节”。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就进入了全年最寒冷的阶段。

    冬至还是个传统节日。广州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又曰:“肥冬瘦年”。

    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在冬至节那天,广东不少地方的人们要蒸糕,做粒粑、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一番。

    过去广府地区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但因食鱼生不够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还有开锅狗肉。 (深圳都市报) --------------------------------------------------------------------------------------------------/forum/printpage.asp?BoardID=19&ID=411476/qxfq/dongzhi.htm。

    6.“ 冬至大过年”说法的由来和原因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7.为什么“冬至大过年”啊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要回家吃饭,要祭祖。

    但是你又知不知道冬至是怎样来的,广州人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呢?冬至,又叫“冬节“、“至日”、“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阳历中和春分、夏至、秋分一起划分一年的四季。冬至这一天,太阳以最大倾斜的角度斜射在北回归线上,也就是说,太阳离北半球的地面最远,所以冬至这天,我们所处的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过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将逐渐加长(采访:气温将开始下降到最低)。冬至是预示冬季到来的一个重要节日。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以在广州有句俗语又叫“冬大过年”。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在冬至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祈求合家团圆,身体健康。

    8.广州人为什么说“冬至大过年”

    广东人有个传统说法——冬至大过年。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前,漂泊在外的广东人,每逢冬至,必定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到了今日,冬至依旧是千千万万市民心中的大日子。

    这一天,无论多忙,一家人都要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地饱餐一顿。在这个传统的节日,吃上一口传统菜,更加熨帖。

    扩展资料: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汉族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汉族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至大过年!广东人冬至 吃的就是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大过年

    冬至大过年是哪个地方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