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中西方谚语的异同

    1.中西方狼谚语观点的不同处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狼的性格描述以及象征意义的不同,根本上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西方要衬托其中的或王者或游侠的气宇轩昂,认为狼是韧性和耐力的象征。

    而中国的狼大多是凶残狡诈的,贪婪,忘恩负义的。像东郭先生与狼等。

    关于狼的谚语有

    1、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2、狼披羊皮还是狼。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4、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5、可怜狼的猎人,羊群不会增多。

    6、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7、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8、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9、狼到天边不改性。

    10、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2.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有哪些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荣誉感,而中国人提倡谦虚谨慎。

    比如,针对以下问题,中国人常会做如此回答: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2、社会关系的差别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 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a president.) 但传统的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 “吃饭了吗? ”“到哪儿去? ”“上班呀? ”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 “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day, isn't it? ”4、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

    5、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吧! ) 这样的诅咒。6、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中Achilles' heel(致命伤, 最大的弱点) , meet one's waterloo (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 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 麻烦, 祸害的根源) 等。

    扩展资料 常见的中西谚语对照举例,如下:1、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2、劣工尤器 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3、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5、吉人天相 A cat has nine lives.6、君王卿相於我何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7、知足常乐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8、急不暇择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s a straw.9、肯认错是改过的一半 A fault confessed is half redressed.10、自作自受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in it.。

    3.中西方狼谚语观点的不同处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狼的性格描述以及象征意义的不同,根本上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西方要衬托其中的或王者或游侠的气宇轩昂,认为狼是韧性和耐力的象征。而中国的狼大多是凶残狡诈的,贪婪,忘恩负义的。

    像东郭先生与狼等。 关于狼的谚语有1、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2、狼披羊皮还是狼。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4、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5、可怜狼的猎人,羊群不会增多。

    6、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7、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8、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9、狼到天边不改性。

    10、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4.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1、语音的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

    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

    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

    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

    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

    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

    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

    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

    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

    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5.请教,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异同

    一. 人文思想(Humanistic Ideas)的异同人文主义注意发扬人的光辉,人文主义学说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但由于对人的本身看法不同,人的问题所涉及的面又极为广泛,所以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在西方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这些不同自然也反映在谚语中。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方重新兴起。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致力发扬人性,主张人性自由。英语谚语:Man does what he can, and God what he will.人做他能做的,上帝做他愿做的。

    另外一些谚语表达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这些谚语用对人的赞颂来代替对神的赞颂。

    意大利人但丁作为人文主义者明确的说过:“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者认为,情感意志的本能是唯一的存在。

    尼采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来说十分重要。叔本华则认为,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

    存在主义以关心人的存在为己任。于是西方人道主义者注重“自我”。

    像石子仍到河里那样,石子是自我,它激起的层层向外扩张的波浪才是其他社会层面,即从自我出发,再惠及到家庭、集体、国家。英语中有一些重视自我,甚至宣扬利己主义的谚语: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

    Every man likes his own thing best.每个人最喜欢自己的东西。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鹅想象为天鹅。

    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gain.每个人都盯住利之所在。

    与西方不同,中国没有经历过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而统治思想界较长的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的学问。可以说,儒学开创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先河。

    这条人文主义的河流是一条历史长河,一直流淌不息。孔子说:“仁者人也。”

    在他语录中就有重视人的谚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只是社会这个大棋盘的一颗棋子。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个人是必要的。

    由此可见,中国作为棋盘谁棋子的个人与西方那作为激起层层波浪的石子的自我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谚语中,有许多反映先人后己,善待别人的思想。

    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另外有一些谚语也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一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一人技短,百人技长。众人拾柴火焰高。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二. 道德观念(Moral Views)的异同1. 对待面子和名誉的态度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和荣誉。名誉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

    一个有道德人就会有好名声,通常就有了面子。但是有道德的人也会丢掉面子。

    中国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既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有关的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

    人不要脸树都害怕。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不少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谣言可以杀人。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人言可畏。

    舌刀不用铁,杀人不见血。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

    所以,英语谚语涉及流言蜚语时并不感到害怕,而是觉得无所谓: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试比较汉语谚语“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可见:中西观念对棍棒伤人认识一致,而言语伤人则看法不同。

    下面一条谚语更能说明两者认识上的差别: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难听话不会伤筋动骨。2. 交友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

    自身利益只是在满足其他利益时顺便满足自己的一种利益,甚至提倡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成为重要的道德观,君子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因此有这样的谚语: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岁寒如松柏,患难见知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

    但是,在西方社会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我”不用“i”,而用“I”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惠互利,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

    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ry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

    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不要伸出援助之手,以免殃及自。

    6.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标 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家言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n 6 16:45:16 1999)

    看了前面有网有谈到“气功、堕落、中国人”,手也痒痒,故贴此文。

    对文化研究doubtfire是门外汉,以下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看法应作极朴素的

    理解,都是我本人的一些零星粗浅感受。

    1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

    无对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国文化的境界的确是比较高。或者是中国人的追求(理想)比较高

    2 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

    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3 与此同时,恰恰是因为中国文化定下的目标过高(换句话说,就是不切实际),

    造成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过大,一般的人,乃至中华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难做到。于是乎,在这样的土壤中,尽管“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整个民族对

    “特异功能”就有异乎寻常的热中。目标太高又无法实现,只好自我欺骗也。

    4 与上述情况相适应,中国的教育极为糟糕。因为没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术可教。

    “圣人”不是上学可以产生的,而是“顿悟”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际

    上是不能从“教育”这种手段中得到助益的。于是教育无法系统地发展起来。

    5 西方的情况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标比较合适。可以通过学习,发挥人的智能,

    达到控制自然的目标。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不断积累,

    并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极具操作特征,可以很好地推广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6 也许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西方人忙活了一阵,发现迷失了方向,于是到东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归宿真谛云云,以此来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为21世纪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况在Doubtfire看来,可以这样描述,即中国人一直在追求人间天堂的美景,

    但限于客观条件(智力,体力等等),无法实现,只好通过一些梦幻手段“假装”

    实现之(比如气功等)。而西方人则为了达到天堂,花了两千年造战车和梯子等。

    也许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国人

    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反而在表现形式上落后在西方后面了。

    以上是我对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分析,尽管中国文化的目标看起来比西方的“野蛮”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确高得多,是人应该有的目标,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则不达”呀。

    欢迎批评指正。

    /doubtfire/Science_Human/t15.htm

    中西方谚语的异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