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谚语吗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名言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②,不失色于人(3),不失口于人(4)。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⑤,言足信也。”
【注释】
(1)本节选自《表记》。(2)失足:指举止不得体。③失色:指仪表不庄重。(4)失口:指言语不慎出重。(5)惮:威严。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上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2.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出处】
春秋时期孔子的《表记》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扩展资料:
《礼记·表记》——《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君子不失口于人不失色于人是什么
原句是“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个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有道德的人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出自《表记》,原句是: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可解释为:
孔子说:“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举止要得体,仪表要庄重,言语要慎重。
4.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个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有道德的人对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出自《表记》,原句是: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可解释为:
孔子说:“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举止要得体,仪表要庄重,言语要慎重。
5.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什么意思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出处: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用今天的话说,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不能有失尊严,不能有失体面,即使是碰上了让人尴尬的局面,也要挺得住。
再说得俗一点,这叫讲究面子。面子不可不讲。“人要脸,树要皮”,这也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体现,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讲面子却不可过分。如果过分,或者无法让人亲近,或者让人觉得做作,或者让人感到虚伪。恰到好处是最佳境界,将良好的内在修养和情操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去塑造一种形象,实际上并不具备内在的素质,一旦开口说话,便会使形象顷刻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