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汉诗日本谚语

    1.有趣的日本谚语

    有很多日语谚语源自汉语,甚至是汉语直接翻译而成的,其中的含义也是和汉语一致的,中国人一看就懂。举几个例子,比如「百闻(ひゃくふん)は一见(いっけん)に如(い)かず」,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光阴(こういん)矢(や)の如(ごと)し」就是“光阴似箭”;「一年(いちねん)の计(けい)は元旦(がんたん)にあり」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子(こ)を知(し)ること父(ちち)に如(い)くはなく」就是“知子莫若父”;「千里(せんり)の堤(つつみ)も蚁(あり)の穴(あな)から」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せんり)の道(みち)も一歩(いっぽ)より起(お)こる」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怎么样,真的是和汉语一模一样吧。

    下面再举一些好玩的谚语的例子,它们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富有日本土地上的生活气息,它的含义就要略加解释才能明白。还是举些例子,学日语的朋友可能对下面两个谚语不陌生,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提起:「猫(ねこ)に小判(こばん)」,「小判」是日本古代的一种钱币,很值钱,在这里「に」是给与的意思,把「小判」给猫,猫是不懂的,对它来说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句话就是“对牛弹琴”或者“投珠与猪”的意思;还有一个谚语也是挺常见的——「高岭(たかね)の花(はな)」,开在高高的山岭上的花朵,开得很好看,但是只能看见却够不着,表示一种“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意思,日剧中那些出身普通的男青年,看到那些家世显赫的名门闺秀,就经常会用这句话来表示差距太大。

    「大根(だいこん)を正宗(まさむね)で切(き)るなかれ」,「大根」是萝卜,「正宗」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刀匠,铸造了许多武士用的名刀,「なかれ」是“不要……做”“切勿”的意思,也就是说“切萝卜不必使用高级的武士配刀”,就是“大材小用”的意思,基本对应汉语中的“宰鸡焉用牛刀”,还是比较形象的吧。

    「爪(つめ)の垢(あか)ほど」,「爪」是“指甲“的意思,「垢」是“污垢”,这个谚语形容的是“少”这个概念,少得就像指甲里的污垢那么可怜,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翻译成“微乎其微”、“一星半点”或者直译为“少得可怜”,还有一个形容“少”的的词,叫「雀(すすめ)の涙(なみだ)」,麻雀本身就很小,麻雀的眼泪就更少了。

    最后举两个风花雪月的,呵呵。「朝顔(あさがお)の花(はな)一时(いちじ)」,「朝顔」是“牵牛花”,夏天早晨牵牛花早早开放,但是太阳一出来就很快就谢了,就是“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的意思,近似于“昙花一现”;「月(つき)に群云(むらくも)、花(はな)に风(かぜ)」,月有群云遮,花有微风摧,美好的事物总有缺憾,事事完美总是难求,可以对应“好事多磨”,仿佛与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在日本吟唱汉诗又称什么

    吟唱在日本现在叫“诗吟”百,过去也有叫“吟咏”、“吟道”、“朗咏”等,如同中国一样,说法很多。

    吟唱的内容多为“汉诗”以及日本的古典诗歌“和歌”和“俳句”,现代诗也偶有吟唱。“汉诗”其实就是唐诗,我们中国人一般要这样列举古代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清的小说。

    但他们认为,“到了唐朝,由于李白、杜甫等留下许多名作,汉诗迎来了黄金期,由“古诗”定型为八句的“律诗”和四句的“绝句”,平仄、韵律、句法等格式也在这一时代确立,并把唐以后的定形诗称为“新体度诗”,而唐代的汉诗则称为“唐诗”。”为了和“汉诗”加以区别,日本人把日本民族固有的诗称为“歌”。

    日本的古典回诗歌,一般指“和歌”和“俳句”。“和歌”原来的种类很多,有“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佛足石歌”等,这些歌都无韵,只有音数和句数的规定。

    经过历史的演变,除了“短歌”外,其他的歌都已被淘汰,“因为31音的短歌格律(5、7、5、7、7),最能表现日本人的感情,所以它才维续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力”。后来,由“短歌”又派生了“联歌”和“俳谐”,“俳谐”又蕴育了(17音、句式五、七、五)“俳句”的诞生。

    3.一个日本人做的汉诗,希望大家评论一下:)

    首先,应该肯定一个外国人,能把汉语的精华---诗歌写成这个样子,韵脚也合乎十三元,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但就诗歌的艺术而言,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造词语:

    睨睆:睨--是斜着眼睛看;睆---是明亮。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斜着眼睛看明亮,很是费解。

    2、望字生意

    騒人:是指文人。而作者望字生意,理解成“人们喧闹着”,实在是大大的笑话,应该死啦死啦的(不能这样用)。

    3、语序错乱

    这是本诗致命的缺陷,也许受他本国语言的影响,所有诗句的语序都非常别扭,颠三倒四,不知就里,实在看不出他想要表达和翻译的意思。

    随便举例说明:

    “午钟草径到君门”:午钟,应是午时的钟声,那么,接下来应描述钟声怎样才对。可诗句突然又说到草径去了,草径并无下落,又讲到进了君门。

    四句诗都是这样,把想要说的意思,进行简单的删减,凑成所谓的诗。

    啊啊,实在是仅仅品尝了一点汉诗的皮毛而已,朋友尚需努力!

    4.日语的谚语

    最接近而常用的是:

    生啮り(なまかじり);知

    其次为:

    知ったかぶり(しったかぶり);

    半可通(はんかつう);

    中途半场(ちゅうとはんば)。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意思,油道断指疏忽大意,怪我指受伤

    即空桶在滚动时声音很大,相反,满桶不大发出声响

    这个意思没错吧!

    真人不露象,露象不真人。----能ある鹰は爪を隠す(のうあるたかは つめをかくす) 还有这个,我们老师上课推荐过:有本领的老鹰平时就把版利爪藏起来。” 不论中国讲的人还是日本所指的鹰,有本领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相反,那些喜欢权表现自己本领的人往往是不太有本领的。

    5.《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的四季歌咏》的介绍

    内容提要 : 日本汉诗作为中日两国交流和文化联姻的宁馨儿,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磨练,已经与日本民族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艺娱乐活动融为一体。

    尤其是到了江户时代的三百年问,欣赏、评论和创作汉诗的风气极盛,汉诗渗透进日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日本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书从分析日本汉诗中吟诵四季景物花鸟风月的代表性作品入手,对日本汉诗的描写内容及写作特征进行了广角鸟瞰式的整体观赏和深入浅出的艺术分析,并通过与中国诗歌的逐一对照比较,细腻展现日本汉诗特有的景观风貌与抒情特色,揭示出日本文化精髓的奥秘。

    根据不同的季节,吟唱出不同的诗作,这是东亚汉诗的共同特色之一。本书从多方汇集和系统分析了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之作,其中有春之烂漫颂歌、夏之幽静低吟、秋之咏叹伤悲和冬之孤寒情怀。

    这些诗作表现出了日本山川风光的鲜明特色,也凸现了日本岛国季节变化的丰富色彩,还细腻展现出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风俗人情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堪称东亚汉诗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本书系中国学者首次对日本汉诗中的大量四时节序诗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揭示了日本汉诗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见解。

    编辑推荐 : 日本汉诗作为中日两国交流和文化联姻的宁馨儿,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磨练,已经与日本民族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艺娱乐活动融为一体。尤其是到了江户时代的三百年问,欣赏、评论和创作汉诗的风气极盛,汉诗渗透进日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日本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本书从分析日本汉诗中吟诵四季景物花鸟风月的代表性作品入手,对日本汉诗的描写内容及写作特征进行了广角鸟瞰式的整体观赏和深入浅出的艺术分析,并通过与中国诗歌的逐一对照比较,细腻展现日本汉诗特有的景观风貌与抒情特色,揭示出日本文化精髓的奥秘。 根据不同的季节,吟唱出不同的诗作,这是东亚汉诗的共同特色之一。

    本书从多方汇集和系统分析了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之作,其中有春之烂漫颂歌、夏之幽静低吟、秋之咏叹伤悲和冬之孤寒情怀。这些诗作表现出了日本山川风光的鲜明特色,也凸现了日本岛国季节变化的丰富色彩,还细腻展现出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风俗人情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堪称东亚汉诗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本书系中国学者首次对日本汉诗中的大量四时节序诗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揭示了日本汉诗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见解。 作者简介 : 严明,1956年8月出生于苏州,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苏州人学、日本神奈川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泰国朱托隆功大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明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以及东亚汉诗比较。近年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中国诗学与明清诗话》《红楼梦与清代女性文化》《日本汉诗系列——伊藤仁斋诗选》《东亚汉诗的选本研究》等。

    目录 : 【前言】 春之烂漫颂歌 【樱梅之恋】 【春景色彩】 【惜舂情怀】 【春日之哀】 【春光灿烂】 夏之幽静低吟 【夏日风物】 【夏居悠情】 【静观幽思】 【禅门感悟】 【庭院闲趣】 秋之咏叹伤悲 【秋思情怀】 【秋季咏物】 【秋景绚烂】 【典故化用】 【秋境清幽】 冬之孤寒情怀 【冬日景物】 【诗情蛰居】 【年暮习俗】 【唱酬雅趣】 【冬日咏怀】 【慷慨悲歌】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出版者的话 书摘: 书摘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美丽的樱花与高耸挺拔的富士山早已成为日本 的形象代表而为全世界所熟悉。每年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曰本的樱 花从南到北依次盛开,主要品种有山樱、彼岸樱、里樱等。

    江户前期著 名学者本居宜长曾有“樱花树中王、武士人中杰”的赞叹,数百年来一 直传诵人口。尤其是洁白的山樱,在日本早已成为纯洁、爱国、忠勇义 烈的象征。

    日本汉诗中对樱花的赞颂数不胜数,比如江户后期的草场廉 (1821—1889)有《樱花》诗写道: 西土牡丹徒自夸,不知东海有名葩。 徐生当日求仙处,看作祥云是此花。

    西土指中国,牡丹原本是从西域引进的花种,在中国的丹州、延 州、越州都有种植,从唐武则天时代开始广为流行,最著名的就是“洛 阳牡丹”了。洛阳种植的牡丹经过了改良,花形变大,花瓣愈加饱满, 品种也增多,其中有名的就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叶李等 等,真可谓是国色天香, 天下无双。

    “东海名葩” 就是指日本的樱花。传说 秦始皇时徐福为了寻找海 中仙人所居的仙境,带着 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在 熊野滩附近登陆,成为中 日文化交流和开发日本的 始祖。

    徐福的墓现在仍在 日本新宫市车站的附近。 这首诗把樱花与中国的国花相比,并突发奇想地说当年徐福看到的仙界 祥云就是樱花,从樱花开花时的色彩、形状和气势来看,确实可以作这 样神奇的想象。

    长期以来,樱花和富士山、曰本刀一起已成为大和民族 精神文化的象征之物。在今天的日本,每到春天赏樱季节,就会。

    6.日本汉诗的定义

    所谓日本汉诗, 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汉诗 是日本文学, 特别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论文如下: 日 本 研 究 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简论日本汉诗的艺术特色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 李寅生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仅从文学关系上来 看, 其交流也是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

    一千多年以来, 中日两国之间的学者、诗人互相学习、 彼此唱和, 进一步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繁荣两国文化的同时, 也加深了两国间 人民的友谊。

    这种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日本汉诗就是受传统中国 文化影响而产生出来的文学作品。 所谓日本汉诗, 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汉诗 是日本文学, 特别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以中国诗的形式, 来表现日本的风貌, 展示日本的社会生活, 形成了日本汉诗鲜明的艺 术特色。 一、用汉诗描写日本的自然风光, 语言精炼、博大精深, 气韵恢宏而特色鲜明。

    自古以来, 日本就是一个被大海所环绕的岛国, 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 风光。 用汉诗来描写日本的自然风光, 构成了日本汉诗的一大特色。

    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 汉诗作家是石川大山( 1583——1672) , 如他所写的《 富士山》 诗: “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 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 这首诗的整体构思非常巧妙, 特别是最后两句, 把整个富士山形容成一把巨大的白色扇 子倒悬在东海的上空, 想象奇特、气势非凡。在中国的唐代诗歌中, 也有描写雪山的句子, 如 李白的《 塞下曲》 诗中就有“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的句子, 但李白描写的是大陆上的雪 山, 而不是海上的雪山。

    象这样“ 白扇倒悬东海天” 的句子, 在中国古诗中是没有先例的。因 此, “ 扇悬东海” 已成为了富士山的代称, 成为日本的一个典故。

    再如《 浪华城春望》 : “ 突兀城楼俯海湾, 春空纵目一登攀。千帆白映洋中岛, 万树青围畿 几山。

    卖酒店连平野尽, 看花船自上流还。老晴天气难多得, 疑望斜阳未没间。

    ” 浪华城即大阪城, 在今日本大阪市。整首诗写景工致, 格局整饬。

    读后有使人把岛国风 光尽收一览之感。 卖酒、看花等句, 更善融唐人诗语而不落痕迹, 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和深厚的汉学功底。

    二、反映日本人含蓄婉转的习俗以及日本民族的强悍性格和进取精神, 成为日本汉诗的 又一特色。 — 66 — 这方面的汉诗, 森槐南( 1863——1911) 所写的《 夜过镇江》 较有特色: “ 他日扁舟归莫迟, 扬州风物最相思。

    好赊京口斜阳酒, 流水寒鸭万柳丝。 ” 这首诗是作者来中国南方游览观光, 夜过镇江时所作。

    诗人不直接描写夜过镇江所看到 的景物, 而是说下一次不要回来得太晚了, 在看完扬州的景物后, 还可在镇江吃杯老酒, 同时 一览大江南岸的美丽风光。整首诗典雅、婉转, 表现出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含蓄。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被誉为“ 明治维新三杰” 之一的木户孝允 ( 1833——1877) 写过一道《 逸题》 诗, 诗云: “ 留无补国去非情, 孤剑与心多不平。欲诉忧愁美 人远, 满城美雨杜鹃声。

    ” 明治维新前后, 德川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作为维新领袖人物之一的 木户孝允更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充满了国难当头的那种 忧国忧民的心情, 一位仁人志士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桥木宁( 1845——1884) 写的《 送友人赴欧罗巴》 : “ 铁舰如山驾怒涛, 欧州去拥使臣 旄。张骞绝汉功何伟, 宗悫凌风气太豪。

    鳌岛点来沧海远, 鹏云飞尽碧天高。四方专对男儿 事, 莫负腰间日本刀。

    ” 这首诗写得颇为豪壮, 它不仅引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苏武、张骞等人的爱国守节的典 故以明志, 而且也表现了明治维新前后社会动荡时期日本民族的强悍性格和进取精神。 三、揭露社会矛盾, 反映日本社会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以及表现对他们的同情, 形成了 日本汉诗与其他国不同的艺术特色。

    日本的封建社会, 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形成 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广大贫苦百姓不断地受到封建领主的剥削与压迫。平安初期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菅原道真所著的《 菅家文草》 和《 菅家后草》 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实的社会现实。

    《 菅家后草》 里的一些诗, 如《 路遇白头翁》 、《 早寒十岁》 等作品, 就反映了社会下层普通百姓 的生活以及作者对他们被剥削、被压迫的深切同情。在这部诗集中, 诗人还揭露了统治阶级 和上层社会的黑暗及其强盗、贪官们的残暴, 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政治和百姓疾苦的的深切关 心。

    坂井华( 1789—1850) 所作的《 卖花翁》 诗, 用畅朗晓达的语言, 描述了一位卖花翁生活的 艰辛。“ 君不见卖花翁, 住在洛城东。

    竹扉半破鬓如蓬。自少栽花到七十, 培养别传一家法。

    栽花虽巧拙谋生, 未免街头唤且行。 日暮还家自叹息, 满担不抵一坛值。

    辛苦自栽不自观, 徒 使他。

    汉诗日本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