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潮汕谚语路难走

    1.潮 汕 谚 语

    假力洗茶渣(指不该干的事情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乌燕配青脚(形容夫妻一高大一矮小,经常用)

    脚皮欠路债(做事情总是没考虑清楚,总比别多走一趟)

    老实终须在(老实人终有好结果)

    平安当大赚(人有疾病,医病养病要花去很多钱,再加上不能做工,损失颇大)

    大人弯,奴囝直(指大人说话讲究守口,小孩子天真无邪,想什么就说什么)

    未学行,先学飞(讽刺学知识没有先打好基础,想一步登天者)

    三斗油麻倒无粒落耳(指把人家的话当耳边风,听不进去)

    父母斗咬,奴囝相捞(指父母如常吵嘴、打架,孩子也北朝鲜学会斗殴)

    一人主张,唔如二人参详(指人多智慧高)

    2.潮汕俗语,歇后语

    一、潮汕俗语示例如下:

    假力洗茶渣(指不该干的事情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乌燕配青脚(形容夫妻一高大一矮小,经常用)

    脚皮欠路债(做事情总是没考虑清楚,总比别多走一趟)

    老实终须在(老实人终有好结果)

    平安当大赚(人有疾病,医病养病要花去很多钱,再加上不能做工,损失颇大)

    二、潮汕歇后语示例如下:

    六月大菜:假有心(指虚情假意)

    刀截蕹菜:二头空(指两头都落空)

    秀才读弦诗:渌渌淖(指境况糟透了)

    脚仓绑蛤丩:惹蛇(指自惹麻烦)

    鸭仔跳东司:赶伙(喻盲目跟别人做)

    竹叶包沙母:假壮(粽)(指天很冷还不穿冬服,硬充身体健壮)

    3.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

    4.形容“道路难走、不能走”的成语有哪些

    山遥路远、重峦叠嶂、悬崖峭壁、崇山峻岭、山高水险。

    一、山遥路远

    白话释义:形容路途遥远。

    出处:《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朝代:元

    作者:陈以仁

    二、重峦叠嶂

    白话释义:重重叠叠的山峰。

    出处:《题黄居寀秋山图》:“重峦叠嶂何孱颜。”

    朝代:唐

    作者:徐光溥

    翻译:重重叠叠的山峰是何等的尊颜。

    三、悬崖峭壁

    白话释义: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出处:《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悬崖绝壁几千丈”

    朝代:唐

    作者:刘长卿

    翻译:几千米的悬崖绝壁。

    四、崇山峻岭

    白话释义:高大陡峻的山岭

    出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朝代:晋

    作者:王羲之

    翻译:这儿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

    五、山高水险

    白话释义: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出处:《西游记》:“怕什么山高路险”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翻译:怕什么艰难险阻。

    5.潮汕俗语

    无丑唔成戏

    “凉茄消风豆 应菜热过火”

    “龟圆鳖扁蟹无毛 鳗长斑短鲇无耳”

    “有钱稚鸭姜 无钱应菜茄”

    “出空番薯入空芋”

    个府城硕输过一个庵埠傻

    惜落顺势

    做起按察面就乌

    静过老三正

    猛过纸影担竹椅

    读书畏考,作田畏薅草

    各人各人尚 青盲买手电

    十 嘴 九 脚 仓

    无好家神通外鬼

    祭到五都 食番薯圈

    “放屎画大猪”

    狗离唔亏(开)东施路

    妖(饿)鸡(唔畏)棰 妖人勿面皮

    离父离母惨过台

    痴哥外妈惜外孙

    鸡糟无隔夜厚稳

    鸡啼有猛慢 天光都烧同

    鸟家枝毛也象烧

    鸟飞哙落毛 人行有脚迹

    姑惜孙(侄)同姓

    蟹无脚卖行

    蟹有殿怕 人有硕憨

    蛤婆好食路上跳

    蛇无头卖伸

    木虱咬生人

    参考资料:/

    6.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东虹日头西虹雨。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7.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

    8.关于路的谚语和格言

    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滩头自有沟(桥到船头自然直)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大路无边,各走一边——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古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陆游<;舂日杂兴>)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吴本泰<;送人之巴蜀>)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老将行>)

    ⑩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琴>)

    潮汕谚语路难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