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走太快等等灵魂谚语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略。
试题分析:题前的三句格言,就是要告诫人们要静和为什么要静。第一句强调要静,第二句格言谈静与躁的关系,躁的危害,第三句格言则是谈怎样做才是静。三句格言,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恰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结构。
再来看题目——“由躁入静”。首先要把题目中的两个概念搞清楚。躁,指心灵浮躁、躁动。心灵为外物所累,为物质名利所诱惑而放弃了本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性格的急躁、不耐烦。静,与“躁”相对,指心灵的宁静,归于本性,不为外物所累,不被物质名利诱惑。“静”的表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位,追求纯洁、高尚,崇尚奉献、乐于助人,公而忘私、以集体为重。“静”,方能获得成功;“静”,才方能成就人生。
由题目可看出,写文章时,必涉及到两部分内容——躁与静。因此,在写作的教程中就要注意:不能平均用力,或偏向于躁,大写自己或人们如何浮躁;也不能撇开躁去大谈静;文章的重心应是突出由躁入静的过程,写记叙文要体现出由躁入静的过程,写议论文要突出为什么要这一过程。
点评:本次作文题是命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前面附了三则格言,分别从三个方面给考生以点拨。从三则格言的具体内容来看,已看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既以此对学生理解题目中相关概念与题目的含义,也从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范围等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启示。当然,考生也可跳开这三则格言,直接去审题,立意去写作。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还是提倡考生认真阅读考题前的相关材料和提示语,这对我们审题和立意是有很大帮助的。
2.“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出自哪篇文章
出处:
白岩松的《别走太快,等一等你的灵魂》
全文: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
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
可是,大家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
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
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信微博,140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
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扩展资料: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典故: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出自印第安谚语。
这是一个土著人的故事,说是有一队西方人到非洲神秘的原始森林里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人做向导。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著人也极为贫穷,食物匮乏、且常常衣不遮体。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他们磨练出极能吃苦耐劳的品性。而给考察队当向导这种薪水相对较为丰厚的工作机会可不是常有的。
几个土著向导带着考察队出发了,一路上,土著人不但要负重前行还要时时手持砍刀在密林里砍伐藤条树枝、析出供考察队行走的小路。
这样辛苦的赶了3天的路后,到了第4天,几个土著向导却说什么也不愿再往前走一步了,他们要求原地休息。 那些日程安排的极为慎密的急待探险的西方人弄不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
询问之下,得到了土著人严肃的回答:一定要休息一天,因为他们匆匆忙忙的赶了3天的路,他们的灵魂一定赶不上他们的脚步了,所以有必要停下来,等待他们的灵魂追赶上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