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宁乡谚语

    1.有关民族风情的谚语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陕北:

    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

    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志、吴有三宝,荞面、羊肉、地椒草。

    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

    延安三座山,宝塔、清凉、风凰山。

    枣园的枣儿延长的梨,洛川的苹果甜似蜜

    昆明市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

    华山自古一条路。

    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徽州骆驼绩溪牛。

    萧县石榴砀山犁,汴梁西瓜甜到皮---开封

    新郑小枣砀山梨,开封西瓜甜如蜜---开封

    龙井茶叶虎跑水---杭州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安徽黄山

    臭南浔,辣乌镇---湖州

    穿海川,吃板浦,南城古财主---连云港

    宁乡好米,其香五里---宁乡

    黄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饺,火宫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柳德芳的汤圆真好呷---宁乡

    赶得南门的包子,丢了北门的豆腐---宁乡

    2.宁乡的美丽传说

    大成桥的故事会 按规章,主管观音会的四名首士,必须担任第二年故事会的主持人。

    故事会紧跟观音额戏的中斋前后三天为故事会,每天阵队相同,但四抬故事上的戏曲人物,一天一换,以示精彩。 故事会的阵队: (一)四位首士开道,伴以杂耍“火流星”;(二)四把统伞;(三)二十面蜈蚣旗;(四)宫灯四至八盏;(五)九节龙灯配以大锣大鼓;(六)排灯四至八盏,写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洁平安、欢天喜地、老幼康安、六畜兴旺等吉祥词语; (七)彩排高脚队伍(12—20人不等);(八)化装好的十八罗汉,小和尚队;(九)地故事,以彩排的“八仙庆寿”、“唐僧取经”、“古城相会”、“将相和”等戏剧列队随行;(十)四架抬故事,以精秀的小孩,彩装饰成“观音坐莲”、“刘海砍椎”、“哪咤闹海”等剧目成为故事会的压轴彩景;(十一)彩排“鱼翁戏蚌”;(十二)装彩四小孩的秋千压阵,间以四套小开台和大小乐器跟随。

    这纯属于农民的自娱自乐。 改革开放以后作过一次大的会演,邑人谢国恩作诗记载刊登在“宁乡诗词”第二辑上。

    诗题:大成桥故事会,相传始于明代,集民间技艺之盛,自娱自乐。然,自庆祝抗战胜利作过一次盛大演出后,即停办至今。

    一九九三年九月,乡民庆小康之乐,自发集资举办,使中断半个世纪的故事会得以恢复。节目精彩,规模宏大,观众数万,秩序井然。

    财东争先赞助,现场捐款四万余元,情景感人,诗以记之:故事台台自演编,引来老幼万千千。小生花脸青衣舞,狮子龙灯火流传。

    曲曲歌谣讴盛世,声声锣鼓震尧天。财东赞助添佳趣,一举捐资四万元。

    大成桥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明代中叶。大成桥街口的南边一华里处有个大屋叫“高堂冲”,当时的业主叫欧星舫,家产大得吓人,收租过万担。

    大成桥周围的土地大部分是他的祖业。大成桥原来是座木桥,不时被山洪冲垮,行人极不方便。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铺不断增加,木桥不相适应,当地一些社会贤达倡议改建,由乡邻自愿捐资。唯独这个收租万担的大富豪一文不出,他向捐资人答复,他的佃农在大成桥的下游五十米处有座下泉塘湾木桥,他可走自己的桥来往。

    当地群众也不因这个大户不捐资而气馁,历时三年终于将小木桥改建成四墩五搭的永固性石桥,并在桥头左侧立有四大块石碑。第一块碑文记载修桥经过和艰苦程度;其余三块尽是记载着捐资献工的名字。

    几十年后,欧星舫的第八个儿子成婚。联姻的女方是益阳的何天佑家四小姐,女家是益阳最大的富户,收租过万担。

    成亲那天,男方、女方两家都要表现富有,热闹非凡。何氏嫁妆数不清,什么东西都凑成八,八的谐音是“发”,八八六十四台,还有四十八人的乐队,长喇叭有十八支,轿子都有百多张,四个随身丫环都是坐轿,迎亲队伍上千人。

    这样的队伍要经过大成桥就出了难题,大成桥的乡邻不允许他的迎亲队伍过桥,理由是修桥时欧星舫拒绝捐资。这个大富豪为怕有失体面,遂与当地协商,以红色毡毯铺垫桥面,以鞭炮不息过桥的苛刻条件,同意迎亲队伍过桥。

    几十年之后,高堂冲的家业很快败落。千人迎亲的新娘子欧八太婆最后穷得讨米。

    她的娘家收租几万担为什么不支援她呢?因为联姻两家结怨太深,一直不通来往。原因是何天佑听错话音,乱表态。

    男家送了“八字”以后,何天佑派个宁乡籍的长工到高堂冲来察访,这个长工回家如实向主人秉报:讲高堂冲四代冒分家,人多紊杂难以维持。何的女婿欧八少爷名下分得租地一千多担。

    益阳与宁乡有些话语口音混紊,何天佑把“一千多担”听成“七千多担”,故依允婚事。又因成婚日,何天佑以大财东驾势,盛气凌人,高堂冲的槽门上悬有“翰林学士”的御赐扁额,进高堂冲的槽门不下轿,欧星舫是个“翰林学士”,见何天佑有故意奚落意思,故转身入内不见“亲家”,从此积怨,两家无往来。

    何四小姐远离娘家,孤立无援,落得讨米要饭的结局,而且讨米又不会问路,每天外出只会走原路,近邻几户怎么能长期供得起,只好带她走些新户。 这个故事为什么年久不息被传诵呢?捐资修桥是高堂冲九牛一毛之事,农民最痛恨“为富不仁”、以财傲众的人。

    修桥筑路是民间公认的美德,有意启示后人独不傲众,多做行善积德的事。民间还有“富不过三代”的警示语,细想充满哲理性。

    因为富家子女依赖祖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有什么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祖业再多也不可能守住。 咽槟榔流行于湘潭、长沙、株洲、宁乡、衡山、醴陵、益阳、沅江一带,尤以湘潭最甚。

    老湘潭人往往于饭后嚼槟榔一口,谓之“解油性”,助消化。平日交际、待客接宾更离不开槟榔。

    湘潭谚云:“拜年不敢当,进屋吃槟榔”、“客人到我家,一只槟榔一口茶。”湘潭人嚼槟榔,不仅嚼果皮内细嫩的槟榔核,而且嚼粗硬的外壳,嚼时扎口,须嚼很长时间才能嚼软、嚼出其滋味。

    湘潭人嗜好槟榔,因而槟榔销售量很大。市面上每三、五步便有一个槟榔店。

    民国时期统计,湘潭城区每年槟榔税收超过全部教育经费。如今人们嗜嚼槟榔有增无减,其做法也有所演变与发展。

    过去用。

    3.有关民族风情的谚语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陕北: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羊皮袄。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洛川的豆腐丝,甘泉的豆腐干。

    志、吴有三宝,荞面、羊肉、地椒草。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甜甘草。

    延安三座山,宝塔、清凉、风凰山。枣园的枣儿延长的梨,洛川的苹果甜似蜜昆明市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 华山自古一条路。

    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徽州骆驼绩溪牛。萧县石榴砀山犁,汴梁西瓜甜到皮---开封新郑小枣砀山梨,开封西瓜甜如蜜---开封龙井茶叶虎跑水---杭州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安徽黄山臭南浔,辣乌镇---湖州穿海川,吃板浦,南城古财主---连云港宁乡好米,其香五里---宁乡黄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饺,火宫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柳德芳的汤圆真好呷---宁乡赶得南门的包子,丢了北门的豆腐---宁乡。

    4.为什么湖南和广东说一起,都说“湖广”不说“广湖”

    我们熟悉的“湖广”一词多出现在和清朝有关的历史中。

    作为地名,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其实湖广一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

    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元朝时的湖广大致包括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

    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也简称“湖广、“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北、湖南和河南小部分。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

    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湖广自古至今有鱼米之乡的说法,“湖广熟,天下足”首见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清乾隆时还有过“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

    当时包括长沙在内的整个湘北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宋元时期,湖南的粮食生产虽有很大发展,但全国粮食产销中心仍在江浙一带,民间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明清时期江浙农村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遂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湖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增长。明代湖南粮食外运数量相当大,如1429年(宣德四年),“复支运法,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

    1472年(成化八年),定全国运京师粮共400万石,其中湖广、江西等地“南粮”324万多石,占绝大部分。到明代后期长江下游的粮食多依靠湖广等地供应,如安徽的徽州粮食“大半取于江西、湖广稻以足食用也”。

    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明初由于政府采取了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课农桑等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政策,全国人口迅速上升。

    1371年(洪武四年)国都南京的人口达20万人。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长沙府的人口达50.9l万人,这在当时是个可观的数字。

    清代前期,全国人口增长幅度更大,从1741-1790年(乾隆六年至五十五年)人口由一亿多人增加到三亿多人。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就业人数(工商业者)的扩大,要求农村提供更多的与城市人口增长比例相一致的商品粮。

    有不少地区特别是苏州一带人口密集地区出现了“本地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的局面,不得不依靠商人从外地贩运粮食来接济。据《清史稿》记载,1775年(乾隆四十年)仅崇明一个县就从外地运进粮食30余万石。

    因而长途贩运粮食量剧增,全国各地之间形成了固定的粮食供应关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粮食市场,长沙便是著称于全国的米市。当时浙江、江苏的粮食多仰给予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据《长沙县志》记载,早在康熙(1662-1722)末年,“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丰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广”。其时,湘米年输出在500万石左右,故“湖广熟,天下足”为全国人民所乐道。

    同时,明清时期两湖粮食的外运是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封疆大臣的高度重视。从明清《实录》中查得两朝共86年次的外运记载,涉及14个省区,计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西及京城,也就是说内地绝大部分地区与两湖形成了粮食供销关系。

    其中以长江下游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对两湖粮食的依赖性最强,在86年次中占33年次,其次是贵州占15年次,再次是两广、福建占11年次。长沙在两湖。

    宁乡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