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谚语的地理文化差异
1.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呢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2.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3.【英语翻译在谚语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在谚语翻译中的
In proverb translation,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not the same,the same,in the ocean in proverbs,many sentences is the use of synonymous proverbs set of usage,many English proverbs litera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 not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the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idioms to apply,even if i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sentences,but its meaning is the same.Please translate into more fluent English。
4.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一、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
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
《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需了解有关词语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义。据资料显示,“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
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1.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
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人大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2.通过语言,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摘?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
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
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3.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du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体现在语用差异上 1.文化行为差异。
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
/欢迎光临。美国: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
5.求英语硕士论文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毕业论文网、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7.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8.求各位牛人帮我翻译英文 不能在线翻译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这个ms论文题目啊)
A look 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这个不完整吧,我就当你写的是日常工作了)
Proverb is the daily work of the people in a country.
9.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前苏联语言学家B·Tak指出 :“比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 (可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
又说 :“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即比较两种或几种语言的语言事实 ,以便找出其异同之处”。本文从英汉成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比较入手 ,以点带面 ,揭示民族文化差异。
一一般说来 ,源自中西两种文化的成语大致构成三种关系 ,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成语在意义上和用法上基本一致 ,在语义和文化形象、修辞手法、语法功能等方面巧合地彼此相对应、相一致。
例如 ,英语习语“burnone'sboat”和汉语成语“破釜沉舟”就属于这种情况。公元前 49年 ,凯撒大帝率部渡过卢比根河时 ,下令焚舟 ,表示其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
当年楚汉相争 ,项羽渡过河后 ,让部下破釜沉船 ,也是志在必胜。因而 ,由此而来的英汉两个成语都用来表示同一含义 ,即下定决心 ,不顾一切干到底。
同样一种情况还可以从另一对英汉成语中看出 ,“wallshaveears”和“隔墙有耳”在形象上和意义上都十分相似。
10.找出体现英美地域文化差异的词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问题。
除了众所周知的语音差别,英语和美语在拼写和用词上也有不同之处。一般说来,表达同一意思,英语单词可能比美语单词长一些。
如在英语和美语中,秋天分别为autumn和fall,劳工分别为labour和labor,支票分别为cheque和check,节目分别为programme和program,因此学汉语的美国人把这一情况比喻为“繁体字”和“简化字”。当然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在英语和美语中,电梯分别为lift和elevator,公寓分别为flat和apartment,学期分别为term和semester。
在语言背后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翻译成“the process of birth,growth and death”,美国人觉得言简意赅,形式优美;英国人却主张用哲学经典著作中“the process of comingsintosbeing,developing and passing away”的说法。
有时候英语和美语闹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同样的短语或单词在英语和美语中意思相反。如put on the table在英语中意思为“研究,认真对待”,在美语中为“束之高阁”。
可以想象,英国人严谨认真,家里和办公室都收拾得很整洁,因此把什么东西摆到了桌上,多半会“研究,认真对待”;美国人一般“不拘小节”,居所和办公室都很随便,一旦被放在桌上,恐怕是没指望了。又如homely可以用来形容女性,在英语中意思是“朴实无华的”,其评价态度是肯定的;在美语中意思是“不漂亮的”,其评价态度是否定的。
联想英美不同的生活态度容易理解这一差别。 在交流话题中,英国人喜欢历史而美国人喜欢地理,这显然与英国历史长而美国面积大有关。
不过,文化艺术欣赏往往不只由思维倾向决定。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常被翻译为“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the waves swept away,for thousands of years,all gallant heroes”,但西方人可能会把“the Great River”联想为黄河,而非长江。
此外,这种译法文采也较欠缺。笔者认为从地理的角度可以翻译为“Across China Yangtze eastward goes;rolling waves carried away all historical heroes”;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翻译为“Chinese history sees Yangtze run;with rolling waves thousands years and myriad heroes are gone”。
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认为第三种译法最佳,不仅因为本词的主题是怀古,“中国历史目睹长江奔流”和“随着滚滚波涛千秋岁月和无数英雄已经远走”能给人以岁月沧桑的感觉,而且美国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广为人知,享有盛誉。 学英文的人有时候会注意到英式英文与美式英文的差异。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种类的英文,不只英式和美式两种而已。光是在美国境内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美式英文的方言。
如果你在美国波士顿、纽约、迈阿密、达拉斯、洛杉矶等地区待过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发音、字汇、甚至于文法,都跟其它地方稍有不同。同样的,在英国你如果待过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爱丁堡、都柏林等地的话,也会发现各城市的差异。
如果你在宴会上同时碰到一位美国人与一位英国人,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凭着他们的对话辨认出来。最明显的线索当然就是发音,例如dance、butter、no、bird等等,不仅子音、元音的咬字有差异,就连重音位置也常常不一样。
英语、美语第二项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使用的单字。同样的东西,在美国与英国的称呼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