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拜年的民间谚语

    1.有关除夕的民间谚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春节是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除夕之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进心里的温馨港湾———家。这时家里家外都已装饰一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永远也说不完的家常,呈现出一派安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按老北京的风俗,在这繁花似锦的除夕夜到来之前,人们要经过一个非常繁忙的准备期。民间流传着一段谚语就反映了这个忙碌而有序的过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过去,社会的物质供应很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单调,所以大人孩子都盼着过年好好地享受一番。

    过年的筹备工作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二十三当天算个小年。这一天,大人都会给孩子买糖吃,但不是平常的糖果,而是粘牙的关东糖和圆形的样子像南瓜的糖瓜。

    二十四要打扫房间,特别是犄角旮旯儿平时清理不到的地方都要彻底清扫,同时还要拆洗被褥、床单、窗帘等。

    二十五去碾谷,在农村,人们要把家中存放的稻谷脱皮,麦粒碾成面粉;城市的人们要买粮,也就是要为过年准备充足的粮食。

    二十六去买肉,要多买一些回来,基本整个过年就够用了。而且买来以后,要把肉按不同用途分开放,有些食用方法比较复杂的,需要提前做的,这一天也开始着手准备了。那时没有冰箱,就把肉包好后放在院子里猫找不到的地方,靠着大自然的温度保存。

    二十七去宰鸡,过去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养鸡场和屠宰加工厂,更没有清理干净的整鸡和分割鸡卖。所以,人们都是买活鸡现场宰杀,带回来自己清洗再做菜。

    二十八把面发,发面就是为做主食准备的。那时没有现在用的方便快捷的发酵剂,要发的面又很多,所以要提前准备充足。过年的时候,家里人聚得很齐,还有很多亲戚朋友要来,人会很多。家里人都很忙碌,吃饭时一般只做菜,不做大量的主食了。

    二十九这天主要是制作这些主食,前一天已经把面发好了,直接做就可以了。主食的品种主要是馒头,除此以外,再蒸些花卷、豆包。有些巧手的主妇还会做出些新花样,比如,长着红眼睛的小兔子、可爱的小刺猬、憨态可掬的小熊等等,从主食的种类上可以看出主妇的聪慧和勤劳。

    三十晚上扭一扭,这天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除夕了。到了晚上,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品尝美酒佳肴,用自己认为最快乐的方式庆贺新一年的到来。这里用“扭一扭”来形容人们高兴的样子。

    大年初一拱拱手,民间把春节又称为过大年,“拱拱手”是对拜年动作的描述。初一早晨,不只是家里人互相拜年,邻里之间也要拜年,特别是晚辈要主动给长辈拜年。

    从以上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整个筹备期都充满着浓浓的过年气氛,洋溢着喜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天天都像在过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追求发生了变化,过年的方式也在翻新。但是人们盼团圆、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

    2.关于春节的20条民间谚语、俗语和10条对联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事难,就怕手懒。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常赌无赢家。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撑痢疾,饿伤寒。 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吃不言,睡不语。 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吃一堑,长一智。 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粗丝难织细绢,粗人难做细活。

    寸草铡三刀,料少也长膘。 打不干的井水,使不完的力气。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打架不能劝一边,看人不能看一面。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打铁看火候,庄稼赶时候。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路不走草成窝,好歌不唱忘记多。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3.提供几条有关过年时拜年的谚语

    年吃年用

    冬天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满人间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谚语“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除夕与初一是农历新年中最富人情味和充满生活情趣的时刻,到半夜交子(零时),便是新一年的开始。正在守岁的人们欢跃而起,烧起爆竹,城乡处处,千家万户均在同一时刻中把备好的鞭炮点燃,有的人家同时燃放各种颜色的烟花,南粤大地,爆竹之声顿时遍及千里。初一天亮后,过去有地方有“炷香出行”风俗,人们手攥一炷香,按当年历书指示的时辰方向走一圈,回来把香插在厅堂神桌的香炉中,一说是接财神,另一说是将春神接回,祈望合家四季如春。元旦祀天迎春,乃是50年代之前全省各地城乡都普遍奉行的习俗,其仪式与除夕祀神大致相同,但祭品只设斋莱蔬果。农村居民旧时年初一有素食之习,或全日或只限早餐,且必有茨菇、香芹、大蒜。茨菇状似男性睾九,象征添丁;香芹的“芹”谐音“勤”,象征勤劳;大蒜的“蒜”谐音“算”,象征事事合算。

    年初一民间极重拜年礼节。全家按长幼次序围坐厅堂,幼辈向长辈拜年,年轻媳妇还要给长辈敬奉汤圆或鸡蛋糖水。长辈要给幼辈分赠柑橙,还要给未婚的幼辈分派“红包”(利是)。继之合家团坐,品尝年糕、煎堆、油角等年宵食品。食品各地有所不同,随经济之发展和市场物资之丰裕而逐年增加新的品种。早餐后,成年人分别登门向族亲长辈和朋友拜年,一般以年糕、煎堆、柑橙等作礼物,粤西地区兴送裹蒸粽,潮汕地区多以橄榄代替槟榔。农村初一外出拜年的多是男子,妇女一般不参与。城市居民的拜年礼节也相沿成风,但方式时间已有变化,城镇居民较多考虑时间安排上的方便,有相约到茶楼饮茶互贺新年的。进入90年代以后,因家庭电话大大普及,打电话拜年的方式成为新的选择。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则多于节前举行迎春茶会,集体贺年。节日期间省去许多礼节性来往。

    4.求与“忙年”、“新春”、“拜年”等有关的谚语、俗语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钱店银号兑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

    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

    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

    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熟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

    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拨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

    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

    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

    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

    取华美吉祥之意。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春节是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

    除夕之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进心里的温馨港湾———家。这时家里家外都已装饰一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永远也说不完。

    5.求与“忙年”、“新春”、“拜年”等有关的谚语、俗语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钱店银号兑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

    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

    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

    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熟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

    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拨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

    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

    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

    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

    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

    取华美吉祥之意。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春节是民间最热闹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

    除夕之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进心里的温馨港湾———家。这时家里家外都已装饰一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聊着永远也说不完。

    6.关于民间过年的俗语

    春节民间俗语大全

    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细仔望过年,老人怕过年。

    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我)叹息。

    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

    年到二十三,紧(越)想就紧惊。

    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眼泪)。

    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

    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

    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

    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7.民间谚语大全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条条道路通罗马。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听人劝,吃饱饭;识人教,武艺高。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玩物丧志。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未饱先止,已饥方食。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喂牛得犁,喂马得骑。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屋里不烧火,屋外不冒烟。

    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 无巧不成书。

    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 无事嫌夜长,有事嫌日短。

    无梭难织布,无针难绣花。 无油无盐,吃死不甜。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箩。 夏吃大蒜冬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先睡心,后睡眼。

    闲人叫冷,忙人叫热。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小鬼跌金刚,小鼠断大绳。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小伤风三日,大伤风七天。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歇肩莫歇长,走路莫走忙。

    泻药轻煎,补药浓熬。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信了肚,卖了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行船靠舵,赶车靠鞭。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秀才谋反,三年不成。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掩饰一个缺点,又暴露了另一个缺点。 眼不见,差一半。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是孬汉,手是好汉。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 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 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要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夜夜防贼,年年防歉。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

    8.有关新年的谚语有哪些

    年吃年用 冬天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满人间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谚语“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

    除夕与初一是农历新年中最富人情味和充满生活情趣的时刻,到半夜交子(零时),便是新一年的开始。正在守岁的人们欢跃而起,烧起爆竹,城乡处处,千家万户均在同一时刻中把备好的鞭炮点燃,有的人家同时燃放各种颜色的烟花,南粤大地,爆竹之声顿时遍及千里。

    初一天亮后,过去有地方有“炷香出行”风俗,人们手攥一炷香,按当年历书指示的时辰方向走一圈,回来把香插在厅堂神桌的香炉中,一说是接财神,另一说是将春神接回,祈望合家四季如春。元旦祀天迎春,乃是50年代之前全省各地城乡都普遍奉行的习俗,其仪式与除夕祀神大致相同,但祭品只设斋莱蔬果。

    农村居民旧时年初一有素食之习,或全日或只限早餐,且必有茨菇、香芹、大蒜。茨菇状似男性睾九,象征添丁;香芹的“芹”谐音“勤”,象征勤劳;大蒜的“蒜”谐音“算”,象征事事合算。

    年初一民间极重拜年礼节。全家按长幼次序围坐厅堂,幼辈向长辈拜年,年轻媳妇还要给长辈敬奉汤圆或鸡蛋糖水。

    长辈要给幼辈分赠柑橙,还要给未婚的幼辈分派“红包”(利是)。继之合家团坐,品尝年糕、煎堆、油角等年宵食品。

    食品各地有所不同,随经济之发展和市场物资之丰裕而逐年增加新的品种。早餐后,成年人分别登门向族亲长辈和朋友拜年,一般以年糕、煎堆、柑橙等作礼物,粤西地区兴送裹蒸粽,潮汕地区多以橄榄代替槟榔。

    农村初一外出拜年的多是男子,妇女一般不参与。城市居民的拜年礼节也相沿成风,但方式时间已有变化,城镇居民较多考虑时间安排上的方便,有相约到茶楼饮茶互贺新年的。

    进入90年代以后,因家庭电话大大普及,打电话拜年的方式成为新的选择。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则多于节前举行迎春茶会,集体贺年。

    节日期间省去许多礼节性来往。

    拜年的民间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