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积灶祝福语

    一、小年祝福语,速度,不然过了

    1、小年不小,照样可以吃水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小年同乐,尽享开怀这一刻,八方来的全都是客;小年许愿,生活幸福美无边,心想事成好运天天;小年清扫,来年日子样样好,福运多来财运高;小年写信,字真意切心意尽,借着东风发送给您:祝愿节日快乐,快乐无限!

    2、辞旧迎新送灶王,招财纳福迎安康。扫驱陈年往日梦,粉饰新春欢笑多。新的一年,新的春天,祝愿大家小年福禄多多,大年欢笑多多。

    3、小年到,扫尘忙,扫去烦恼一桩桩;小年到,祝福忙,祝福好运一箩筐;小年到,请客忙,请你吃饭莫惊慌;小年到,愿你万事顺利,如意吉祥!

    4、小年到来多喜庆,家家户户都繁忙。屋里屋外扫干净,高高兴兴送灶王。上街购得年货归,吃穿用度都妥当。心满意足迎新年,快快乐乐福难挡。祝小年快乐吉祥!

    5、小年来,蒸年糕,祭灶扫尘要趁早;穿新衣,戴新帽,贴好对联放鞭炮;挂红灯,接红包,欢天喜地财神到;春将至,冰雪消,欢歌笑语乐淘淘。值此小年来临之际,祝你事业辉煌没烦恼,金银财宝入腰包!

    6、小年到来新年近,金蛇来把飞马请。迎财纳福心欢畅,爆竹声声鸣鞭炮。灶神相随好事成,焚香祭拜喜气旺。一声祝福提前送,小年快乐乐融融。

    7、小年就快到了,我这里提前送上一把扫帚:扫一下,所有的晦气没有了,宽敞的房间漂亮了;扫一下,往日的烦恼溜掉了,全新的感觉来到了;扫一下,曾经的辉煌收起了,未来的希望展开了。收下我的心意,预祝你小年幸福,心情愉快,吉祥如意!

    8、人间逢小年,祭社诉心愿,全部都灵验:事业步步高,钞票年年赚;好运天天有,快乐开笑口;心想事就成,身体倍精神;平安又如意,心情更美丽。

    9、祝福随着喜庆到,你要开心张口笑,小声祝你新年好,年终岁尾美味犒,快乐福气门前闹,乐事随你终生老。小年到了,祝你小年快乐。

    10、欢天喜地迎小年,千家万户笑开颜,吉祥红灯高高挂,姹紫嫣红喜家园,其乐融融杯中酒,瓜果梨桃供堂前,灶王神仙心肠好,保佑家人常团圆,五谷丰登万事顺,福禄财寿好运缘,祝你小年喜来旺,幸福生活比蜜甜!

    二、曲突徙薪什么意思

    成语“曲突徙薪”的故事: 一人家的厨房堆着大量柴禾,某人指出这样危险,很容易着火,建议改善(弯曲)烟道,移走柴禾。但主人不听。一日果真着火,四邻赶来救援,主人房屋被焚,损失惨重,准备了丰盛食品招待四邻,唯独没有请那个提建议的人。成语“曲突徙薪”向人们传递的道理:不要忘记和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要学会认真考虑别人提给你的建议!

    成语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此成语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成语启示:◎不要忘记和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 ◎要学会认真考虑别人提给你的建议 ◎要防患于未然

    三、祭灶词翻译

    古代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灶王爷将要朝见天帝说说人间事。

    (灶王爷)以云为车以风为马(在人间)逗留片刻,家家户户用(装满酒的)杯子和(装满食物的)盘子来使祭祀灶王爷的典礼丰富。猪头炖得烂烂的,两条鱼烧得鲜美可口,豆沙做得甘甜细美,糕点团子做得粉嫩。

    (家中)男子斟酒祭献,女子则回避开去,用把酒洒在地上和烧纸钱的方法来使灶王爷开心。(灶王爷):丫鬟们和内人的争吵你就当没听到,猫和狗打斗的丑陋行为你不要生气。

    等您酒足饭饱后送您登上天门,家事长长短短的就求您不要再说了,乞求取得(来年的)生意兴隆等您回来分给您。

    四、丧事吉祥话

    丧 葬 本地民俗认为,人享年7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为寿终,称之为“喜丧”,所谓“半喜半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送终 旧时各地对送终都极重视。

    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儿子、儿媳、孙子、未出嫁的女儿、孙女,以及亲兄弟、亲侄儿等聚集在一起,照料护理老人,护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气。咽气后,全家哀哭,守尸伴灵,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

    找来年事高的单身(胆大的),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称为“穿衣裳”。死者身着寿衣,移至堂前灵床上,头朝门,脚朝里,覆以被单,卧于中堂。

    灵前置长明灯、老盆,烧香焚纸。死者衣服扔到房顶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类在路口烧毁。

    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报丧。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稳定的三五个人,专门操办村中红白喜事,多以操办白事为主。老知德高望重,无所不知,能说会道,民俗练达,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完满。

    遇到棘手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比如丧事,丧客中吊唁时常出现争上风、争先后,经验丰富的老知就能说合,摆平。 报丧 丧事由时人共推的“老知”操办,拟出丧客名单,按辈份派死者的侄儿、侄孙,或族人中的晚辈等人前往报丧。

    将丧因、丧期、丧餐、葬期等报告给亲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前赶来。一般以口报为主。

    俗语云:“爹亲有叔,娘亲有舅”,“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报丧,长子去报才算恭敬。

    母死,先去舅父家报丧。丧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门外报丧讯,不进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

    报丧时,态度悲痛谦恭,说话带哭音。对至亲长辈先跪下叩首,之后再报,可失声痛哭,但长辈一劝阻,就止住哭声。

    报后,丧客不挽留应立即离去。亲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远近不一,老亲较多的,有时要用一二十人分头去报。

    报丧须上午去,其他时间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纸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纸钱、孝衣、鲜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烧,多由死者亲属奉扎。

    花圈都见过,苇子扎成的圆圈上缀满纸质白花黄花。纸扎冥供又称“社火”,就是纸糊的童男童女、挽帐、楼阁、三牲(马牛羊)等祭品。

    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

    大幡又称招魂幡,竖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个绣球,往下是并联的6个圈,用红绿纸糊上,由葵花杆撑着。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纸糊,苇子扎,底系两飘带,专由长孙挑着。

    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约1米高,上缠纸花,作为孝子手中时刻不离的信物,同时便于孝子磕头、跪拜时手拄着。成坟后,哀棍插在棺头坟上,往往就活了,日后长成柳树,称“老林树”。

    死者后裔对坟树十分在意,不允许动其半根枝条。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后来是白洋布。

    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规格般大。白鞋穿三年。

    现在都改穿白色平底运动鞋。 守灵 守灵又称护灵,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一种方式,是传统丧俗之一。

    守灵分守护灵床和守护灵柩两个阶段。死者咽气后,先进行初殓,将尸体移放到灵床上,守灵便正式开始。

    大殓后,死者被抬入棺材,开始守护灵柩。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昼夜不离。

    守灵人面带悲哀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吊唁开始后,吊唁人来往不断,遇到大哭的,守灵人也随声哭泣,以示悲悼。

    举行出殡仪式后,守灵才算结束。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由老知安排专人进行。

    棺进屋,老知用口袋装红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后头。(等出棺抬起时,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远越好)。

    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亲友看最后一眼,现在火葬前也看最后一眼,向遗体告别。

    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一纸。棺头点长明灯,置一小罐,插筷一双,谓之“密封罐”。

    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在盆底钻几个眼,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宿县地区有的请僧、尼、道士念经、做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乐 白事情奏哀乐,像“快前场”,吹《秦雪梅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哀曲,唱大戏过关牌也用它。 吊唁 吊唁俗称烧纸。

    淮北吊唁仪式,程序繁琐,内容丰富,可谓葬礼之高潮。前来吊孝(吊丧),奠仪(俗称“烧纸”)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现金,数目不定。

    一般亲友,只上礼,不上垫,不进棺屋,不下地。知近亲戚,除上礼,还上垫,在灵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礼。

    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

    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礼薄,发孝衣孝帽,一样的亲戚到齐了,进行吊唁、烧纸。

    开始时,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齐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吊)的准备好了没有。棚下老知拖着长腔,答:“——齐!”于是主事老知喊:“请客烧纸——”。

    吊唁的亲友来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两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礼。孝子帘里叩谢。

    之后在老知“请——请——请——”的。

    五、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什么成语

    徙薪曲突

    解 释: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 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事又见《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谓乃淳于髡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