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种瓜的谚语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有哪些类似的谚语
1、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2、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3、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4、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5、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6、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7、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8、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9、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10、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11、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12、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13、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14、夏作秋,没得收。
15、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16、清明热得早,早稻必须好。
17、冷收麦,热收秋。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
2.类似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有哪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猫吃鱼,狗吃肉,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扩展资料: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谚语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4.关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像这样的谚语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
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梨花白,种大豆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