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风马牛不相及的下一句谚语

    1.[谚语解释〕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本是一个成语,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被人们所引用。其典源是:据《左传。僖公四年》载:春秋时著名霸主齐桓公在这一年的春天出兵侵蔡。齐国纠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连同本国共8 个诸侯国家的兵力,南下攻打小小的蔡国,一举而将之击垮。然后,齐桓公命令联军继续南进,讨代楚国。部队进入楚国的陉(在今河南郾城县境)时,楚成王派出代表,到前线去向齐桓公责问道:“君居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我地也,何故?”这段责问的话,大意是说:“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中间相隔遥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没有料到你们竟然兴师侵入我国领土,不知你们师出何名?“这就是成语”风马牛“的出处。当时,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出来回答楚国的责问。当然,侵略的真正原因是说不出口的,便强词夺理,说了一通。楚国见对方人多势大,真打起来,未必能胜;齐国也只不过争个面子,并不想打败楚国。于是,双方便表示愿意结盟和好,事情就算这样结束了。

    这件事发生后,后世遂用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来比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没有关联。如汤显祖《南柯记》有文曰:“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至于释迦牟尼,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宋书。王弘之传》:“凡祖离送别,别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刘知几《史通。断限》:“其与曹氏也,非唯理异犬牙,固亦事同风马。”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方今越裳藐藐,驯雉北飞;肃慎茫茫,风牛南偃”。对于这种取喻,后世已无争议,至于“不相及”(即两者毫不相干),为什么叫做“风马牛”,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不相及”的含义,后人却有不同的说法,分歧是:1 、细微说。《书经。费誓》说:“马牛其风”。后汉贾逵注曰:“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公的和母的牛马,在一起互相引诱,叫做“风”。因为国家和地域不同,所以连双方的马牛都不可能发生关系。孔颖达注:“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此取喻不相干”。意思是:齐与楚,即使在像马牛雌雄相诱这类“末界微事”一样的细小之处也都没有关系。现在我们形容一切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彼此完全无关,就是这么引申而来的。1985年出版的《常用典故词典》“风马牛不相及”的释义也认为:“你们在极北,我们在极南,真和放牧马和牛,牧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到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

    2 、远距说。认为“风”为放逸、走失之意。齐楚两地相距甚远,所以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说:“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绝不相干,虽牛马放逸,也无从相及”。1985年出版的《成语典故》在“风马牛”条目中也认为:“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中间相隔遥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3 、方向说。近来,中央民族学院贾敬颜教授经过到牧区实地调查和考证,提出了新说:“方向说”。他在其专著《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一书中认为:这句成语中的“风”是个名词,即人们平常所说的风,而不作动词用。经过调查,贾敬颜教授得知,马和牛在刮风天是相互逆方向行走的。马是逆风而行,风愈急,马愈是迎风奔驰,故有“胡马依北风”的诗句;而牛却是顺风而行,所以草原上火灾多烧死牛。贾敬颜教授由此认为,齐国在北而楚国在南,就像风天里的牛马一样方向相反,齐伐楚乃无端涉足。贾敬颜教授通过

    查阅宋人笔记,找到了自说的佐证。如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曰:“牛走顺风,马走逆风,故楚子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俞琰的《席上腐谈》卷上载:”牛顺物,乘风而行则顺;马健物,逆风而行则健“。(笔者补充,精人吴楚材等所编《古文观止》的注解也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由此可见,“风马牛”的本义是方向相反:“风马牛不相及”简作“风马牛”,后被用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成语典故》等书认为:细微说和远距说的讲法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三种说法则似乎比较牵强。

    2.关于马的俗语(如风马牛不相及)有哪些

    指鹿为马 老马识途 马失前蹄 倚马可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声色犬马

    马有关的俗语和谚语 :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关于马的歇后语

    关于马的歇后语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马儿护虎儿——没那回事。

    马儿伸腿——出题。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缰绳栓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来。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马散宠头——自由自在。

    马上耍杂技——艺高。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绷琵琶——不值不谈。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

    马长犄角骡下驹——怪事一桩。

    车马炮临门——硬将军。

    好马遭鞭打——忍辱负重。

    骏马驮银鞍——两相配。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骑马吃豆包——撒了馅儿。

    偷马贼挂佛珠——假正经。

    辕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马——走投无路。

    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

    舍得买马舍不得置鞍——大处不算小处算。

    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

    冰凌上跑马——站不住脚。木排上跑马——蹩脚。

    瘸脚驴跟马跑——赶不上。

    小娃骑木马——愿上不愿下。

    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

    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扛着口袋牵牵着马——有福不会享

    公孙瓒 白马将军

    公孙龙 “白马非马”

    伯乐 千里马

    汗血宝马

    赤兔马

    3.“风马牛不相及”一语何来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公元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同时也决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

    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质问齐军后,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屈完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屈完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听屈完说得挺强硬,齐桓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

    风马牛不相及的下一句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