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九九夏九九谚语大全
1.“九九歌”谚语是什么
”九九歌“谚语: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九九”指冬至或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一个叫“冬九九”,一个叫“夏九九”。民间一般指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2.立冬民间数九谚语指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我国民间一般将冬至叫作“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隔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冬九九”是相对于“夏九九”来说,是人们从冬至日开始向后数九九八十一天;越冬时根据各地地方特色所编创的反应这八十一天里气温及气象变化的简单易背的歌词。
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
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也就是阳历的一月中、下旬,才达到最大值。
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3.关于”数九“的民间谚语
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春打六九头
3.冬至数头九
北方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南方数九歌: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数九歌: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
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
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
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
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4.关于“数九”的谚语
1、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2、北方的数九歌,以北京版的通俗民谣为典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梨牛遍地走。
3、而南方的数九歌,典型的是: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5.数伏天的“冬九九”和“夏九九”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老北京的伏天儿 老寂 进入农历六月就该到数伏天了,俗话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北京的伏天里最热一般可到摄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
我国古代历法中既有对伏天的推算,“三伏”这种说法自秦代以来就有,查《汉书·郊祀志》有明确记载,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乃有之。” 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在我们北京因气候高爽,虽没有江南的“黄梅天”,但在伏天里也常有连阴雨,过去北京的老屋老房子多不免潮湿,所以要定期晒晒衣物以防发霉。 《帝京景物略》上云:“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脯乃收。”
有意思的是“銮驾”皇帝的仪仗车驾与“老儒破书、贫女敝缊”混在一起叙述,十分的有趣好玩儿。 在有皇上的时候每到伏中国家史馆“皇史宬”(在南池子菖蒲河公园北边)要晒各朝的“实录”;北京城内各大寺庙要晒佛经,有的还举行“晒经法会”。 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一番特殊的情调,即便是那些简陋的小三合院的两三间“棋盘心”(四周是片瓦中间为灰棚)房子,每到夏日炎炎似火烧的伏天,木窗上也要糊上一些冷布,挂上竹帘子让屋里有点儿影绰绰的花阴凉,生出些许的惬意,站在屋中透过帘子看天上的朵朵白天,檐下那棵石榴树及窗台上的那一盆盆茉莉花指甲草。 伏天阴晴不定,片云可招雨,隔着竹帘听院中的雨声很有诗意。一会儿的工夫,天又放晴了,一抹斜阳照亮被雨冲洗过的墙头,再看看院中低洼处的积水,一只飞着的红蜻蜓擦着水面掠过,忽然一抬头又望见蓝天上有一道彩虹凌空架起…… 古语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雨,从古至今都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北京伏天里的雨尤其惹人喜爱,特别是那种雨后有彩虹的雨。 小暑大暑话三伏 赵书 北京有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
6.季节谚语大全
二个月气象谚语:正月寒二月湿,正好时候春三月,暖四月,燥五月,热六月,湿七月,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冷,冬腊两月冻冰雪。
四季风气象谚语:(1)五风十雨、五谷丰登;(2)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3)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4)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6)西风腰里粗,东风两头大;(7)一年三季东南风,独有夏季东风晴;(8)一年四季西风晴,六月西风送人情。 四季雨气象谚语:(1)一场春雨一场暖;(2)急雨易晴,慢雨难开;(3)快雨快晴,快雪快晴;(4)热极生风,闷极生雨;(5)天热人又闷,有雨不用问;(6)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一场霜;(7)黄梅天里无星光,不久来日雨更狂。
四季云气象谚语:(1)梭子云定天晴;(2)云往东,刮阵风;(3)云往西,披蓑衣;(4)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5)北山亮,南山不敢强;(6)棉花云,雨快临;(7)清晨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山云起,大雨临;(9)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10)乌头风,白头雨,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 日月星辰气象谚语:(1)星星眨眼,有雨不远;(2)太阳笑,淋破庙;(3)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4)大华晴,下华雨;(5)月亮胭脂红,无雨即是风;(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7)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8)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气象异;(9)上午火烧云,下午雨涟涟。
雷鸣电闪气象谚语:(1)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2)东闪日头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3)立秋响雷,百日无霜;(4)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5)雷声大,雨点小;(6)一日春雷十日雨;(7)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8)六月一雷打九台,七月一雷风就来。 霜雪冰雹气象谚语:(1)霜后南风连夜雨;(2)春霜不隔夜;(3)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4)雨夹雪,不停歇;(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头雾,旱得井枯;(7)露水重,天气晴;(8)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9)东南风生雾,西北风消雾;(10)闷雷带横闪,雹子大如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