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关于一的谚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谚语的意思是什么

    谚语: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带有“一”的谚语、至少十个、谢谢叻

    780、一棒一条痕——比喻做事扎实。

    781、一报还一报——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82、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78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784、一不压众,百不随一—少数敌不过多数。 785、一不做,二不休——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

    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786、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

    787、一朝天子一朝臣——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788、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789、一传十,十传百——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 790、一床锦被遮盖——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庇护。

    791、一锤子买卖——只做一次生意。多指价钱贵,货色次,服务态度不好,顾客不愿再来打交道。

    792、一寸光阴一寸金——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793、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794、一动不如一静——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795、一而再,再而三——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796、一风吹——比喻完全勾销(多指决定、结论等)。 797、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死去活来之意。

    出世,生;生天,死。 79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799、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800、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801、一棍子打死——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802、一客不烦二主——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803、一口吸尽西江水——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804、一块石头落地——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80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806、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807、一钱不落虚空地——比喻丝毫不浪费。

    808、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吠:狗叫;形:影子。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

    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809、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

    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810、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811、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古谚语,意思是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812、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81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814、一身都是胆——极言胆大勇敢。 815、一失足成千古恨——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816、一十八般武艺——泛指各种武术技艺。 817、一是一,二是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81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819、一退六二五——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820、一问三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821、一窝蜂——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

    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822、一物降一物——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823、一蟹不如一蟹——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824、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825、一言堂——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

    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82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827、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82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

    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829、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

    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3.一句谚语的意思

    一句吉祥话,从女大一到女大十,全都是吉祥话。

    中国自古就讲吉利,所以像婚姻这种一等一的大事,全都被喜庆、大吉大利包围着。参加别人的婚礼,谈论别人的婚姻,如果一不留神说了丧气话,很可能就是两家人反目成仇,记恨一辈子。

    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吉祥话,合辙压韵,朗朗上口,好听又好记,听到什么谈到什么,顺嘴来一句,保证出不了问题。比如“儿孙满堂”“早生贵子”之类之类的。

    而如果非得要解释“女大三抱金砖”不可,应该就是说大女人往往更懂得疼男人,更知道迁就照顾自己的男人吧。 “女大三,抱金砖” 在我接触的人们中,有几对也是女比男大三的例子,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夫妻生活都不错。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那,究竟有没规律或者因素呢?我个人思考之后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女人是具有母性的。

    一个男人,在外面拼搏,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可是,人终究是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这时,女性的作用就不容忽视了。想想看,当一个男人回到家里,能够象孩子一般感受到关怀和依靠,那么,他才有精力和激情去应付白天的事业,不是吗? 二,没有男人会刻意去喜欢比自己大的女人,也没有女人会刻意去喜欢比自己小的男人,甚至,当两人结合时女人做出的决定,也带有那么一丝丝的不情愿。

    由此可想而知,两人的结合是多么的艰难,想想,当彼此了解后的男人爱上女人,还是一个比自己大的女人,男人在追求的过程中要顶住多少压力?要付出多少努力?但是,当男人认为值得,这个女人值得用一生去爱,他就不怕了,男人是有征服欲和占有欲的。因此,如果两人最终能在一起,也差不多磨练出了男人的一种毅力,努力,还有一种责任感。

    三,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当这个女人真正成为男人的女人时,她会支持他,在他做决策的时候出主意,因为,女人比男人大的时候,男人会参考女人的一些建议。

    反之,则不然。而且,女人会督促,提醒自己的男人,女人的感性思维对男人是一种互补,而只有这种来的不容易的感情,男人才会认真的倾听女人的意见。

    女人对男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她要成为男人的妻子,母亲和姐姐,这种多角色的定位或许只有这种形式的感情男女才能实现。 话已至此,但,无论你身边是什么样的女人,作为男人,还是要去奋斗,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4.谚语的意义是什么

    一、意义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二、概括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5.什么是谚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

    关于一的谚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