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春雨如油的谚语

    1.春雨贵如油 谚语还是典故

    谚语

    这话其实是出自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解缙。据说解缙小时候一次在路滑的雨天摔倒,满街大笑,解缙于是信口诌了一首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死一群牛。”

    “春雨贵如油”其实是化用宋代佛教经典《景德传灯录》“春雨一滴滑如油”。但把“滑”换成“贵”,却道出了春雨的可喜可爱,情感色彩变了,可谓点铁成金。这首名副其实的打油诗,也让“春雨贵如油”一句进入了人们的日程生活。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2.关于春雨的谚语

    1、谚语:春雨贵如油

    由于进入春季以后,气温回收会很迅速,春天又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所以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显得突出。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2、谚语: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供水多,例如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如果来几场降雨,农作物会长的更好。

    3、谚语: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春天如果下场雨小苗就会长的非常好,秋天就会多收不少庄稼,秋如果寒冷,产生霜降,收成就会受到损失。

    4、谚语: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春天的雨下得充沛,麦子的收成就会好,多得拉麦子的牛都累坏了。

    5、谚语: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雨水太多,那也不好,麦子跟豌豆都会减产了所以叫丢了种,春雨很重要但是不能太多。

    6、谚语: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这句话说的是清明节的时候如果下雨,那么豌豆跟麦子就都能很好的生长了,因为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水分的,再加上施肥补充营养,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收成了。

    3.讲谚语“春雨贵如油”的意思

    明·解缙《春雨》:“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特别是西北、华北地区,春天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雨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少于10%,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地区的春天如此干旱?

    ◆ 与季节有关

    春季紧跟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如果秋、冬两季的降雨很少,土壤商情本身就不好,往往容易形成冬春连旱。

    ◆与春季的天气气候特点有关

    西北、华北的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有风天多,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造成水分散失。另外,春季,我国暖空气势力还不是很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我国的华南、江南一带与冷空气交锋,为那里带来丰沛的雨水。而随着夏季风的增强,大量的暖湿气流到达华北一带,造成西北、华北的雨季,要到7月份了。

    ◆ 与越冬作物大量需水有关

    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麦从开始返青到乳熟期,需要很多的水。玉米、棉花等,从播种到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因而使春旱更显得突出。

    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 南方和东北许多地区不缺春雨。

    南方地区进入春天后,随着暖湿气流势力的增强,下雨的机会开始增多,雨量也开始加大,绝大多数年份来说,本身就不缺水。

    在东北的许多地区,虽说春雨也少,降水量的2/3都集中在6~8月。但东北冬季漫长,地面积雪厚,山地积雪厚达40~50厘米,平原积雪一般也厚达20厘米。冬季气温低,蒸发量校有积雪的地方像水库一样,把冬季降水的大部分积存下来。随着春季的气温回升,积雪消融,渗入土壤。可以满足春播作物的需求。在这里,雪水往往成为稳定的水源。即使在春季它的降水量比不上夏季多,但比华北春季要好得多。但这里也不排除,个别年份冬季降雪少,一些地区出现春旱的情况。

    参考资料:

    4.春雨的主要谚语

    描写春雨的经典天气谚语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春雨贵如油,夏雨满地流。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春雷响,万物长。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如油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