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一定要解题的谚语

    1.要十句谚语 每句谚语下面一定要有它的意思

    有雨山戴帽 无雨云拦腰

    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乌头风 白头雨

    “乌头”与“白头”是指两种云的云顶颜色来说的。“乌头”是浓积云的一种,“白头”是积雨云的一种。这两种云常在夏天出现。“乌头”云,云底平,顶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组成,云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阳光,使云底和云顶显得浓黑。“白头”云顶部凸起,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垂直发展很快,云越来越伸高,云顶扩散,发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云顶是冰晶结构,所以呈白色。

    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早虹雨 晚虹晴

    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鱼鳞天 无雨风也颠

    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出现这种云,表明地上空有低压槽移近。影响地面的天气,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气运动。因此卷积云出现,是晴天向阴雨天气移换的时候。“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的预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乌云接落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

    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恶人心,海底针。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儿大分家,树大分杈。

    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隔行如隔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狗急跳墙,人急悬梁。

    狗记路,猫记家。

    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鼓不打不响,钟不敲不鸣。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2.俗语,谚语,越多越好,必须,要,有,解释

    1.吃八分饱,保证肠胃好。

    2.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4.久住坡,不嫌陡。

    5.华山自古一条道。

    6.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9.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10.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1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5.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16.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17.无事不登三宝殿。

    18.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19.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20.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

    2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2.磨刀不误砍柴工。

    23.头回上当,二回新亮。

    24.经的短,吃的多。

    25.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3.俗语 谚语越多越好(必须要有解释)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

    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

    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

    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

    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

    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

    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

    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

    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

    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

    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

    4.求常用谚语谚语最好多一点常用的不要随便回答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口说无凭,事实为证.◆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久住坡,不嫌陡.◆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头回上当,二回心亮.◆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回亏,学一回乖.◆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树老根多,人老识多.◆砍柴上山,捉鸟上树.◆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5.谁有带解释的谚语(急用)一定要有解释

    谚语是劳动群众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后的口头总结。

    它广泛地反映了群众的智慧,展示了群众的想像力。谚语中所包含的思想、知识、经验以及情感,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的教益。

    气象谚语或天气谚语,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 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雾、冰、霜,日、月、星、雪,不停地思索它们活动的规律,以简明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形象,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来龙去脉。

    我的祖父就是一个善于观天察地的业余气象观测者。 他积累了满肚子的气象谚语。

    什么“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什么“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什么“谷雨不雨,交回田主”等等,我最早就是从祖父那里听来的。县气象站的李站长,操外地口音,身材瘦高,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照例兴冲冲来找我祖父。

    我祖父慢条斯理抬头看看天,看看村前的大片田野,然后一五一十发表他对天气的观测与预报。李站长拿个本子,认认真真地做记录。

    我聆听广播的天气预报时,暗暗地想,那里面肯定有祖父的一份功劳。我为此感到自豪。

    那时我正在上初一,才十三四岁。 有一天放早学回家,碰见我姑姑,姑姑悲伤地告诉我:“阿平,你爷爷去世了。”

    我感到十分惊愕,虽然我知道祖父在患病中,但昨天晚上祖父还坐在灶堂里吃了晚餐,似乎并无大碍。想不到今晨却永远离我们而去!县气象站送来了花圈。

    下午举行追悼会,李站长亲自来参加,并向他老人家三鞠躬。 三十二年过去了,我时常会回忆爷爷的音貌笑貌,总是定格在他昂头看天的姿势里。

    我隐约记得他曾经留下一本气象谚语,是李站长编写送他的。因为几次搬家,夹在几千本图书里,难觅它的芳容。

    二OO五年元月的一天,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我把它找出来了!这是一本纯粹的天气谚语集锦。 作者在前言中说,几年来,他“跑遍了连平、和平县内各地,发现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他把群众零碎的看天经验变成较有系统的东西,“期望再通过一番努力找出指标来”。落款是1968年8月3日。

    本书小32开,油印,共34页,约22700字。全书分云、雾、风、雨、雷、电、霞、雹、雪、霜、露、虹、日、月、星等十几个部分,每部分列举他收集到的气象谚语,并分类加以解释。

    关于云的谚语,有“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等等。作者解释说,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或大清早就有对流云出现,都是坏天气;如果东南云层起托或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

    关于风的谚语特别多,分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及其他几大块。作者分析说,和平县山高谷深,风的走向往往受山脉的摆布。

    各地处于山脉背向不同,因此,在同一天气条件下,各个地方风向会有差异。风从山谷来,故夏季多吹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

    东南风势弱,带阵性;北风干冷,来势凶猛。他举例说,“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大南风时只要下几滴雨,就杀住;北风在晴朗无云光照强烈时,气温迅速升高,其力量就要减弱,正是“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关于雨的谚语有:“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大水无雷,浸崩屋”等等。 作者以1964年的和平大洪灾为例,加以说明:三月中旬至夏至,艳艳延延无大水的天气是难转好的。

    柔柔和和的小雨落久了,就将酝酿一场大水。大雨的前一天,从早到晚雨连续的下,时大时小,云天显得愈来愈沉,茫茫一片,接着就是一场连夜倾泻的大雨。

    连续性的降水,终于泛滥成灾。 有些谚语作者注明了它产生的具体地点。

    如“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岗”指和平北部雪山嶂,海拔846米。又如“黑龙过岗落雹”,“龙”指积云,“岗”指俐源北部杨梅嶂,海拔825米。

    又如“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大坝上镇断虹属于旱虹。 再如“一朝蒙雾,三朝雪”,作者注明出于长塘镇。

    现在我已经无从知晓,这本和平天气谚语集锦中罗列的谚语,有哪些是我祖父提供的。但我可以肯定,作为农民的素面朝天的祖父,曾经无私地把自己毕生探索天气变化规律的感性经验,献给了和平的气象事业,为和平的气象预报,为农业生产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后来我对气象乃至天文地理方面的兴趣,或许跟童年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有关。我曾买过《天文知识》科普读物来阅读,也曾浏览过《风云可测》等专讲天气知识的读物,对《十万个为什么》图书中的气象知识,物候知识也多有涉猎。

    近日一段时间里,必定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气象》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如饮甘霖,清爽无比。 五分钟的节目,把气象、文学、历史知识烩成一炉,令我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提到气象谚语,不能不想到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气象日记,终于创立了物候学,为我国气象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通过物候学,我们对民间口耳相传。

    一定要解题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