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中西方哲学谚语对比研究

    1.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不同点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哲学上的反映。

    就如我们所知的哲学是哲学是唯心的或唯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诸多范畴的概括的综合的认识与反映并通过得出的内在规律以期指导这些范畴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初始阶段由于在哲学以及影响哲学的诸多因素并哲学反作用的这诸多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综合表现在哲学方面是有很显著的差异性的。本文比较的初始阶段的西方哲学界定为早期的西腊哲学 哲学的产生受地理条件及宗教的影响是很大的,西腊的农业文明产生于西腊半岛上的山丘之间的谷地,同时与周边文明的战争与贸易对西腊哲学的产生也有重大影响。

    在西腊文明诞生以前,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文明以及东岸的巴比伦文明已经辉煌的存在了好多个世纪。埃及文明是敬畏死神的,埃及的神学以关怀死亡为主,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要进入阴间,并根据在阳间的表现要遭受到审判。

    克里特文明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很深,克里特文明对西腊半岛南端的迈锡尼文明又有很大影响,而后来的西腊文明显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迈锡尼文明。而东方巴比伦的宗教神学更关心的是现世的繁荣而不是来世的幸福,巴比伦文明传入西腊的途径显然通过小亚细亚的陆路更便捷,方式不外乎贸易与战争。

    我们站在西腊半岛向西看,当时只有意大利南端的伊特鲁立亚人稍稍初显了文明的曙光,而北部的凯而特人、日尔曼人都还是蒙昧的阶段。 中国的文明倘若说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算起,应该可以上溯到商朝,此时的中国农业文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商朝所领属的的地域来看,发展农业文明也是必然的。由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西腊直至古中国都是农业文明来看,先人们总结出农业文明是诞生古老文明的必要条件,而游牧部族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中国哲学真正意义上的产生应该从孔子对周礼的阐述开始,而在这之前亚洲大陆上的中国文明显得是那么的孤单,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可能与当时亦很发达的印度文明会有交流,但是地理上的无奈让中国的文明缺乏与周边文明交流的条件,而中国自上古以来神学及原始宗教方面缺乏有组织的系统性、权威性,这样宗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当然要除了后汉以来佛教的影响。从这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哲学显得比较单薄且缺乏多元性,从而造成中国文明独特性也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提出东晋时期的诸多外族以及之后的诸多外族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但大家都知道那多是外族主动的接受中华文明,对中国文明在哲学上的贡献除了我们本身演绎的佛家禅宗外几乎没有。 孔子肇始中国哲学的时候,西腊哲学的鼻祖泰勒斯几乎是在同一时代发端了西腊哲学。

    虽然同样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西腊文明以及西腊哲学由于可以引用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这样相较于中国文明以及中国哲学的产生,就具有先天的优越性。西腊哲学受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很深,当时的西腊文明反映在宗教和神学上除了有奥林匹斯山上的那些喜欢争斗的诸神,还有由色雷斯的神演化而来的狄奥尼索斯或者说是巴库斯。

    虽然对巴库斯的崇拜受到崇拜宙斯这一派的正统派的歧视,但是由此诞生的奥尔弗斯教派对西腊整个文明包括哲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不提及的。而反观当时中国的文明以及哲学由于宗教神学相对薄弱,因而中国的哲学更趋向于内敛的个人体验,在政治上表现于推行王道。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组成的,而孔子对哲学的阐述却是从所谓的周礼开始,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西腊哲学从开端便注重从事务的本身引申对对自然、对人类的思考,而中国的哲学则强调从人本身或人的主观本身去看待一切。虽然同时代的老子提出了道这个亦包含有规律的概念,但就象李泽厚先生所说的,老子的道是功能于实体混而未分的整体,这样的道显然与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泰勒斯之后的米利都学派在哲学上的基础观点无不是由物质为基础来引申的。象阿那克西曼德说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这种元质是无限的,这在某一方面又类似于老子的道。

    而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一切基质是气,这个气更强调的是它的物理属性,而我们中国哲学反映的那个气,形而上的成分更要多些。 由以上我们是不是又可以说从一开始西腊哲学就更注重由事务的本身引申对世界及人类的探索,虽然在此之后的基督教的神学哲学让这种探索走了好几个世纪的弯路,但是由于基督教本身亦受西腊文明的影响,在它的教义中有些先验的东西就不免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而中国的哲学由于从发端开始就强调宗法观念,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在修为本身去理解阐述对世界以及对人类的探索,且又缺乏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渠道,加上统治者对这种哲学的恶意曲解,导致这种哲学最后趋于死板僵化。虽然西腊文明从柏拉图以后在某些意念上与中国哲学有一定程度的趋同,但从整体上以及后来的发展来看,由于此二种哲学在目的与功用性上的不同,造成所谓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的哲学的目的是所谓的自我修为以及在功用上表现为维护王道,。

    2.谁能简要说一下中西哲学的主要差异

    中西哲学的差异"哲学" 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语根为philo 及sophia,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来说, 它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

    现在中国官方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这应该是最为科学的定义。

    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并机械的认为像数学和几何一样从已知的知识可以推出未知的结论。大家知道要进行逻辑思维首先要进行定义,可是定义往往难以精确,推理的过程也经常的与事实不符。

    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结尾这样说道:“哲学之所以应该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写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写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在这段话里罗素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要求精确定义的哲学是根本精确不了的。先说西方哲学的困境: 第一个层面,哲学的基础是定义和逻辑。

    而西方哲学家们发现就是对简单的1都难以科学的定义。例如一张椅子它由一些木头组成,而木头又由众多的纤维组成,而纤维又是由有机分子组成,有机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

    即使面对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氢气都难以定义“一”,因为氢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又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在推究还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结构。这就是西方哲学界的“哲学丑闻”。

    还有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逻辑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现“主”、“谓”结构的推理会出现谬误和混乱,后来又发现逻辑悖论。第二个层面,传统西方哲学有三大主题:上帝(第一存在)、物质(自然界)和灵魂(精神界)。

    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上帝在哲学中占有的地盘越来越少,上帝只存在于宗教哲学里,可以说根本不是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对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结论---即对物质的研究也被各相应的自然学科所替代;近代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语言分析也独立成为了心理学科,它替代了哲学对精神的研究。因此说哲学面临失去研究对象的危机。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 '2+2=4'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是他用数理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主谓概念。它们应该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纯的逻辑性。

    即使是“2+2=4”这样被哲学家罗素经常举例的例子,也难以真确不能够成为真理。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就是四个苹果。

    可是两个人加两个人就不一定是四个人,这里还需要时间或其他的条件加以限制等式才能成立,要不然就会出现两个人加两个人生多少个人的问题;还会出现人与人争斗仇杀减少人数的问题。因此看上去明白无误的真理却不是真理。

    还有我们平常经常有的概念:明天太阳会再出现。可是也不是真理,因为在南极或在北极都有可能出现明天看不见太阳的情况,因此也不是真理。

    还有一天24小时是固有的概念,可是这样大家认为精确的概念也是不精确的,因为地球自转的加快每年还有零点几秒的误差,因此也不能有精确的概念。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

    也是西方哲学流派繁多却难以统一的原因,因为他们超越不了,找不到事物的本质。再来看中国哲学关于“一”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

    (《道德经》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39篇)。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41篇。

    而“定义不能精确,推理不能精确,也因此难以有精确的定论”这样的认识,中国人的祖先早以了然于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就出现了这样的理念。

    它说明了规律与实质性的真理难以精确描述出来,而且真理会随时间和事物变化而变化。再看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

    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这样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矛盾,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

    如:朋友—敌人、和平—战争、对与错、……。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就是“中庸”。

    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已经经过。

    3.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

    从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较多,主导思想是跟着感觉走,个性上喜欢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很多,喜欢科学,因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爱好张扬。东方文化更重视群体利益,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喜欢集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体现在社会管理中更注重民主。

    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去阐述理性。东方哲学更注重感性和经验,用玄思的手法去加强感性。

    从更深层次来说,我比较推崇胡适的说法,文化具有同源性,因为文化都来自物质生活,从物质生活发展起来的,并延伸到精神,物质需求的相似性,决定文化的趋同趋势。所以哲学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趋同。

    4.论述中西方哲学比较 帮忙找些资料 2000字左右

    1。

    太极论和二元论与一元论 西方哲学中有一元论二元论之分:认为世界上物质与精神是共同本源的,是二元论;认为世界只是由物质为本源的或认为世界是由精神为本源的,均是一元论。所以说,这样的一元论实际上是二元论的翻版。

    故西方逻辑思维实际运用的二元论方法。 中国哲学方法中的方法论是整体观方法论,按其内涵可称作太极论。

    指所以称它为太极论,一是中国哲学中本身就有对太极的认识,一是因为一元论在西方哲学中被搞乱了,如果将中国哲学方法的内涵也称作一元论,很容易与西方哲学方法的一元论混淆,这会加剧混乱。太极是最富中国文化内涵的,太极是指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平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合和在宏观下的平衡状态,太极论就是指此。

    太极论与二元论不同的是,太极内的阴阳是不能独立为单独一极的,一定是双方相等平衡的,是二者合和为一的;并且,西方哲学方法的一元论与二元论主要的立论是本源问题,这与中国哲学方法的立论有着本质的不同,故二者在这有关本源的问题上是不可比的。 2。

    尚中合和与对立斗争 西方哲学方法一直以对立斗争为其另一个主要内涵,它认识的视为,全是对立斗争的,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斗争的;精神与物质也是相对立的,不能统一等等。这种对立斗争的观点,造成了事物的不平衡。

    中国哲学方法则强调尚中合和,因为由太极论而知,事物均有其阴阳两个方面,但它们是一个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任何一方是不可能独立于另一方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平衡的。当二者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才会有斗争,这个斗争也是为了使之重新达到平衡的手段。

    故斗争是不平衡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所以二者是合和的。 3。

    形象整体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比较 形象整体思维是以把握事物的宏观为最高原则的方法。认识事物如果把握不懂宏观,就没有达到认识它的目的。

    在地球上,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它成为中国哲学方法把握宏观的一个标准模式。阴阳五行在平面上,呈两条直线90度相交为一十字坐标,由几何学,两点成一线,两条线有四个点,加上相交处的一个新点,共有五个点,这就是所谓“四象既分,五行以出”的阴阳五行的平面模型;如果将其立体化,则将这平面上五点中的阴与阳分别置放在此平面的上下方,再将它们与平面上五点相连,就会呈现出一个八面双椎体,工有15条直线。

    逻辑思维是学术界公认是线性思维,两点成一线,因只有一条线和两个点,使它的方法被局限在了二元论之中。同时,也使它无法真正认识中国哲学方法,原因就在此。

    将这一条线放到阴阳五行的平面坐标模型上,它只能与其中的一条线相符合,尚差一条线;将这条线放到阴阳五行的立体模型中,那么,就要差14条线。可见,双方有这样大的差距,是西方哲学方法无法理解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

    自清末以来,许多中国学者由于不懂中国哲学方法了,也开始反对阴阳五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用西方哲学方法来看中国文化造成的。这种反对和贬低的行为,是他们对中国哲学无知的表现。

    按常规,对自己无知和不了解的事物是不能轻率地提出反对意见的,可是,由于应用了西方哲学方法的缘故,只讲对立斗争,消灭对立面,故不管懂与不懂,反正中国哲学方法我们不懂,全中国人现今都不懂了,将它彻底否定掉是不会有大错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今天,中国哲学方法重新被挖掘出来,这种否定本民族文化的行为和做法,将受到后人的耻笑,并将失去过去的荣耀,一场中国文化复兴的高潮就要来临了!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宏观就是这个事物的绝对真理。中国哲学方法认为宏观是分层次的,那么,每一个层次的宏观也可以说是这个层次的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是针对绝对真理而言的,低一层次的绝对真理对上一层次的的绝对真理而言是相对真理。但对本层次而言,就是绝对真理。

    故中国哲学方法的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绝对真理。 2。

    一次抽象和二次抽象 中国哲学方法对宏观的把握,是经过至少二次抽象才获得的。一次抽象是指认识事物时,由对此事物的认识,抽象出了此事物的概念,有认识事物到抽象出概念,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抽象。

    认识事物获得了概念,一次抽象就完成了。 二次抽象是对所获得的概念进行再抽象,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独特的内涵。

    对概念进行再抽象,是中国哲学方法中对形象化方法的应用的内涵,即以形象化方法对概念给以一可以概括它的宏观的形象,即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是对事物的宏观的概括,并具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日夜和四季的更替,周而复始,地球上的万物均要随之一同旋转,对这种日夜与四季更替造成地球万物也随之变化的现象的概括,就是二次抽象的结果,即阴阳五行。对阴阳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给以具体化,是用一次抽象认识事物的结论来认识二次抽象的结论,所以无法弄清楚它们的内涵。

    3。形而上和形而下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

    5.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不同点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哲学上的反映。

    就如我们所知的哲学是哲学是唯心的或唯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诸多范畴的概括的综合的认识与反映并通过得出的内在规律以期指导这些范畴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初始阶段由于在哲学以及影响哲学的诸多因素并哲学反作用的这诸多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综合表现在哲学方面是有很显著的差异性的。本文比较的初始阶段的西方哲学界定为早期的西腊哲学 哲学的产生受地理条件及宗教的影响是很大的,西腊的农业文明产生于西腊半岛上的山丘之间的谷地,同时与周边文明的战争与贸易对西腊哲学的产生也有重大影响。

    在西腊文明诞生以前,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文明以及东岸的巴比伦文明已经辉煌的存在了好多个世纪。埃及文明是敬畏死神的,埃及的神学以关怀死亡为主,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要进入阴间,并根据在阳间的表现要遭受到审判。

    克里特文明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很深,克里特文明对西腊半岛南端的迈锡尼文明又有很大影响,而后来的西腊文明显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迈锡尼文明。而东方巴比伦的宗教神学更关心的是现世的繁荣而不是来世的幸福,巴比伦文明传入西腊的途径显然通过小亚细亚的陆路更便捷,方式不外乎贸易与战争。

    我们站在西腊半岛向西看,当时只有意大利南端的伊特鲁立亚人稍稍初显了文明的曙光,而北部的凯而特人、日尔曼人都还是蒙昧的阶段。 中国的文明倘若说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算起,应该可以上溯到商朝,此时的中国农业文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商朝所领属的的地域来看,发展农业文明也是必然的。由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西腊直至古中国都是农业文明来看,先人们总结出农业文明是诞生古老文明的必要条件,而游牧部族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中国哲学真正意义上的产生应该从孔子对周礼的阐述开始,而在这之前亚洲大陆上的中国文明显得是那么的孤单,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可能与当时亦很发达的印度文明会有交流,但是地理上的无奈让中国的文明缺乏与周边文明交流的条件,而中国自上古以来神学及原始宗教方面缺乏有组织的系统性、权威性,这样宗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当然要除了后汉以来佛教的影响。从这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哲学显得比较单薄且缺乏多元性,从而造成中国文明独特性也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提出东晋时期的诸多外族以及之后的诸多外族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但大家都知道那多是外族主动的接受中华文明,对中国文明在哲学上的贡献除了我们本身演绎的佛家禅宗外几乎没有。 孔子肇始中国哲学的时候,西腊哲学的鼻祖泰勒斯几乎是在同一时代发端了西腊哲学。

    虽然同样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西腊文明以及西腊哲学由于可以引用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这样相较于中国文明以及中国哲学的产生,就具有先天的优越性。西腊哲学受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很深,当时的西腊文明反映在宗教和神学上除了有奥林匹斯山上的那些喜欢争斗的诸神,还有由色雷斯的神演化而来的狄奥尼索斯或者说是巴库斯。

    虽然对巴库斯的崇拜受到崇拜宙斯这一派的正统派的歧视,但是由此诞生的奥尔弗斯教派对西腊整个文明包括哲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不提及的。而反观当时中国的文明以及哲学由于宗教神学相对薄弱,因而中国的哲学更趋向于内敛的个人体验,在政治上表现于推行王道。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组成的,而孔子对哲学的阐述却是从所谓的周礼开始,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西腊哲学从开端便注重从事务的本身引申对对自然、对人类的思考,而中国的哲学则强调从人本身或人的主观本身去看待一切。虽然同时代的老子提出了道这个亦包含有规律的概念,但就象李泽厚先生所说的,老子的道是功能于实体混而未分的整体,这样的道显然与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泰勒斯之后的米利都学派在哲学上的基础观点无不是由物质为基础来引申的。象阿那克西曼德说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这种元质是无限的,这在某一方面又类似于老子的道。

    而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一切基质是气,这个气更强调的是它的物理属性,而我们中国哲学反映的那个气,形而上的成分更要多些。 由以上我们是不是又可以说从一开始西腊哲学就更注重由事务的本身引申对世界及人类的探索,虽然在此之后的基督教的神学哲学让这种探索走了好几个世纪的弯路,但是由于基督教本身亦受西腊文明的影响,在它的教义中有些先验的东西就不免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而中国的哲学由于从发端开始就强调宗法观念,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在修为本身去理解阐述对世界以及对人类的探索,且又缺乏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渠道,加上统治者对这种哲学的恶意曲解,导致这种哲学最后趋于死板僵化。虽然西腊文明从柏拉图以后在某些意念上与中国哲学有一定程度的趋同,但从整体上以及后来的发展来看,由于此二种哲学在目的与功用性上的不同,造成所谓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的哲学的目的是所谓的自我修为以及在功用上表现为维护王道,。

    6.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不少于800字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董仲舒解释的孔孟之道能和朱熹说的一样么?王阳明说的肯定又是另一个东西了。还有一整块佛教在那里呢。

    西方哲学是一个东西么?康德和休谟说的是一回事?笛卡尔和洛克难道还是亲家?亚里士多德都已经学会了反咬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一口,后面更加是乱成一团。再说了,撇开这些人,基督教神学你就不管了?

    于是,所谓的中西方哲学的差别,请问是王阳明和贝克莱的差别还是休谟和孔子的差别?是维特根斯坦和二程的差别还是费希特和公孙龙子的差别?

    你要学哲学史就好好学,虽然哲学史不是哲学,但是好歹也是一个正经的学科。一个人一个人地研究,看看不同思想家和哲学家之间(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观点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不同点,然后你就知道是个怎么回事了。如果你不学哲学史,就想知道个大概。我只能告诉你:就算我和你说了差别,这个差别本身也是漏洞百出的,肯定可以被找到各种不合适的地方。而如果我要把漏洞都补上,那么这就不是轻易可以说清楚的了。如果你满足于一个漏洞百出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你要怎么用呢?这个论断就是一个没用的论断了,因为当你试图用一个这样的论断作为基准,来考察接下来要学习或者认识的哲学家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因此形成一个错误的偏见。

    所以说,就这样。

    补充另外一个想法。有一种错误的做历史的方式是这样的:你首先找到了一个例子,然后从这个例子中总结出来一个所谓的历史经验,然后再将这个历史经验作为模板,去往其他史实上面套,最后把所有对你的历史经验而言有效的证据收集起来,作为支持你的结论的证据。

    7.急求 高二综合实践 有关中西文化差异探讨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8.中西哲学存在哪些重要差异与共同点

    哲学的本质都是阐述本体,探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所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还是世界各种哲学都是这样,这是共同点.

    不同点,西方哲学更重逻辑推理,而推理到最高层,进入上帝的范畴,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上帝控制一切.上帝成为静止的主神,所有运动都归结于静止.导致西方哲学进入有神论,宗教化.

    中国哲学更重本质研究,每样事物都有“道”存在,“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只有在不断变化中寻求规律,进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而且在不断变化中.

    中西方哲学谚语对比研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