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积累戏曲谚语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练习三中的关于戏曲的谚语,我想找它们的意思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本意:在台上表演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但为了台上这三分钟的表演,需要付出十年的努力,用来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意思:老师只能在开始时给你方法的指导,但是不能代替你去钻研和学习,你只能自己去钻研和学习。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如果想要练成让大家都佩服的技艺,就要舍得花很多时间,吃很多苦。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要学好本领,必须从小就下苦功夫。

    艺多不压身:手艺人有一技之长,社会存活能力强。 “艺高人胆大”:它的含义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激励。它鼓励人们好好的磨练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到那时,就可以毫无畏惧了。另一方面就是要勇于冒险。当有了顶尖的技艺,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在江湖上行走,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了。

    百晶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学笛子需要百日,学箫需要千日,而要把二胡拉的精益求精,却要把腰拉断,说明拉二胡多么不容易啊!也说明,学什么东西都不会容易,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2. 【戏曲表演中的角色分为四种.锣鼓敲响,他们一个个,在台上,唱的,

    生旦净丑谚语口诀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私下练,台上见.以熟为巧,以巧为妙.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腔好唱,味儿难磨.字不清,唱不明.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要想艺深,就得用心.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眼大无神,庙里泥人.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神不到,戏不妙.三分扮相,七分眼神.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手到眼到,眼到手到.站有站相,坐有坐样.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忙而不乱,慢而不断.百艺不如一精.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闲着练,忙着用.艺要会,得挨累.台上一现,台下十年.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慢功出巧匠.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神在两眼,情在脸面.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3. 戏剧知识积累(主要的)

    原发布者:浩然影子

    戏剧的基本知识 戏剧的基本常识分类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2.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关于“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

    4. 戏剧知识积累(主要的)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浩然影子 戏剧的基本知识 戏剧的基本常识分类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2.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433623764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

    5. 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

    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

    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

    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

    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

    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

    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

    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

    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

    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

    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