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洪拳谚语

    1. 洪拳的来源

    洪拳有北洪拳与南派洪拳之分。

    南派洪拳又称洪家拳,属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这个拳派的来源有: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别由河南、福建传入广东;二是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创的一门武术。

    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少林寺的关系密切。而另一种说法是反清复明组织中的武术,并非一人所创或一门的武术。

    这一派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 现今流传的洪拳传说是洪熙官融汇贯通后所传出的一门功夫。

    当然,这种说法很多,我们不反对洪拳开创之始的说法,但是洪拳流传了数百年,其中能人辈出,又因时势及个人须求,必会做一些更易,使之更加的精链。这如同文字的变动相同,并非完成於一人一时之手。

    而此派之拳艺很多如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五形拳、十形拳等都十分有名;兵器则有棍、刀、剑、枪及铁尺、扇子、柺、雨伞、大刀等各种奇门兵器。拳派则以十二桥手、十二桥马为基本纲要,配合步正、气稳、桥沉、腰吞、身含、神敛等要求来建立洪拳的拳理基础。

    又因洪拳的套路特色很多,所以有些理论会因形拳而有所不同,如虎、豹属刚,其势猛力强、身稳步正,气息强烈主练筋骨及劲力;蛇拳走柔,气沉而平顺,动作及内劲配合气息之吞吐而绵密不断;鹤形走巧练精,动作巧而灵活,气提步轻,劲脆神清,手法以角度之掌心八卦及内外三角相互配合;龙形练神走活,刚柔相济,寓劲於神,身形灵活多变,步法时稳时活,因势而变因形而改,包各形拳特色於一体。 故本派武术乃集极刚、极柔、极巧、极活於一体之拳派。

    套路由一形而十形,再由十而化一,乃取自常变之理,使学者能因不同的形相而得武术之道。 以下将就洪拳中的著名代表套路,以及桥手诀和桥马诀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洪拳三宝: 所谓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

    特色在於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

    使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於以身调气、以气催力。

    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练,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

    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特色为以喜、怒、哀、乐调五脏六腑,可达健身、强身的效果。 虎鹤双形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

    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

    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其它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洪拳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表演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五形拳,五禽拳: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与五禽拳之分,所谓五形拳是指龙、虎、豹、蛇、鹤等五种形拳;而五禽则指虎、鹤、龙、蛇、猴五种象形武术。

    这两种形拳在洪拳中都属於中级套路,而且都偏向应用型的武术。五形拳主要为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龙形练神。

    而五禽则为虎走刚猛、练筋骨劲力,鹤讲轻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飘缠、气沉连绵,猴则手眼明快、迅速灵敏,龙写神意、化刚柔。故虎形刚猛、鹤形清而巧、龙形合刚化柔、蛇形气沉连绵、猴态快速轻灵。

    所以五禽诀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壮、鹤似休枝啄食之意、龙似出云游腾之观、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树取物之态。」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飞禽走兽之形态,并藉由形拳以达习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

    这和兵法中所谈到的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相同。因为洪拳有以内劲为主的学习方向,也有以招式之应用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学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态之激汤以提升自己的武术程度。

    十二桥手及十二桥手法: 一般讲洪拳十二桥手是指十二诀,乃「刚、柔、逼、直、分、定、寸、提、流、运、制、订」等十二桥手诀。而十二桥手法则为「穿、沉、分、架、摸、推、寻、磨、挂、撞、锁、劈」等十二种桥手法。

    十二桥手诀是十二种心法,以刚为天、柔为地,配合其馀十种建立起洪拳的整体劲道要领;十二桥手法则是十二种桥手用法,讲求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故二者一为心法,讲究体会;一是手法、主在应用。

    十二桥马: 洪拳十二桥马是指十二步法,这十二种步法为「四平马、子午马、伏虎马、麒麟马、吊马、独鹤马、中字马、三角马、败马、二字钳羊马、跳马、丁字马。」 。

    2. 我练咏春拳好,还是洪拳好

    都是真功夫

    只不过咏春拳在科学上武术更先进些

    洪拳无用的招式太多

    武术的最简单化就是:攻、防

    套路基本无用

    建议你去看看李小龙的武术体系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有句名言:虽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谁就掌握了事物的本质。

    想打赢别人,要掌握一下几点

    1.速度要快

    2.直接了当

    3.智慧

    有时候其他武术门派打不过咏春拳,你会发现,咏春拳的招式最少,最直接了当

    洪拳很复杂,动作幅度太大

    可是有时中国武术打不过空手道

    空手道又打不过跆拳道

    跆拳道打不过散打,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

    并不是绝对的

    关键看你怎么理解武术的“本质”!!!!!!!!!!!!!

    3. 什么是红拳

    一二楼的不清楚请不要乱说。

    红拳是存在的。一般在陕西省类流传的传统拳术。

    以下是红拳的介绍: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经诞生和发生着人类最辉煌的历史。“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这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索渊地。

    这里孕育着中国华夏文化的精髓。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

    这片地灵人杰之地,曾经诞生过周易、周礼等先秦诸子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曾经是儒、释、道先贤设坛演经之地;这里曾经诞生过有“虎狼之师”称谓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横扫六国大秦军团;这里曾经有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军团;这里也有西出阳关,马革裹尸还,壮烈雄浑的大唐军团;这里曾经诞生过,万朝来仪、百域纳贡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闺中的文化奇葩——红拳。

    “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域。“红拳”就是中国文化文治武力的缩影。

    就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精髓。编辑本段红拳的起源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红拳是陕西地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

    据传,陈传(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

    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

    陈传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

    陈传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

    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 陈传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传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的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

    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

    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编辑本段红拳的历史发展 红拳在陕西这块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

    (1):在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 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

    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2):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