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艺术手法

    1. 关于技艺高超的谚语

    1、会挑水的不怕水荡,会走路的不怕路窄。

    2、好舵手能使八面风。

    3、巧匠手里无弃物。

    4、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扩展资料

    谚语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谚语

    2. 白雁行前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白雁行》(刘因)赏析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

    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乾坤噫气三百年。

    一风扫地无留钱。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

    这首七言古诗采用象征比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对赵宋王朝惨遭覆灭的哀悼。诗中北风皆喻强悍的蒙元力量。

    起句所谓“北风初起”,应当是指蒙古势力对中原的最初入侵,“易水”则喻指整个河北地区。金宣宗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金都南迁开封后的第二年,燕京被蒙古军队攻占,河北大地从此饱受蹂躏。

    刘因作为一个河北人,家乡的被占对于他是刻骨铭心的耻辱,虽然他本人并未经历过亡国变故,他的一生都是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度过的,但是对异族人残酷的统治他始终不满。第二句“北风再起”,是指1234年初。

    三、四两句,喻指1279年南宋政权的最后失败。五、六两句承上而来。

    诗人并未就此消沉,他伫立于奔腾的江河之滨,遥望一望无际的滔滔河水,浮想联翩;人世沧桑,江山依旧,无需悲伤,放眼未来,春天终将回还。全诗全无凄婉愁闷的哀切,相反却给人荡气回肠的豪迈。

    这种感觉之所以会产生,首先是因为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用萧瑟凄厉的北风比喻蒙古势力,以江河高山比拟消亡的金国和宋朝的疆界,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风卷江浪的壮观、摧枯拉朽的悲凉,慷慨激昂的情绪油然兴起,却没有对残酷恐惧的畏缩。

    《四库总目提要》说刘因的诗“风格高迈,比兴深微”,确实不是谬加称许,本诗就是绝好的例证。 清人王士祯编《古诗选》,品录颇严,而在七言诗中,独录其歌行为一家,对他的推崇程度可想而知。

    古人历来认为刘因的歌行律诗气势磅礴,有盛唐名家气概,这种恢宏的气势,也是本诗的一个鲜明特征。比如诗中列举了“三吹”之后,意犹未尽,“乾坤噫气三百年。

    一风扫地无留钱”,将那种强悍骁勇、迅猛疯狂的气势描摹的淋漓尽致,读来铿锵有力,气壮山河。此外,本篇采用古诗形式,无须讲究律诗那种过于严谨的平仄对仗等等,遣词造句上有较多的自由,可以充分喷吐胸中的感慨,这无疑也是构成本诗那种非凡气势的一个原因。

    3. 谚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谚语修辞浅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学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现不妨让我们来分析欣赏一下。

    ①幼年时学习的如同石上的雕刻。 ②锻炼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③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④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拉大拉大旗,做虎皮。

    作为基本修辞格之一的比喻在谚语中规格齐全,品种多样:①②句是明喻,③④句是暗喻,⑤⑥句是借喻。 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①打拳跑步舞剑,健康要靠锻炼。 ②锻炼胜吃灵芝草,经常锻炼身体好。

    上例①中的“打拳”、“跑步”、“舞剑“是运动项目中的三种,在这里借代了运动项目的全部。②句中的“灵芝草”是中草药的一种,在这里用以借代全部药物。

    由此可见,借代修辞格在谚衙中也有所体现 。 ①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抵三天用。

    ②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③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以上三例,将每一种行为的结果都进行了夸大,显然是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①跑跑跳跳浑身劲,不走不动多生病。

    ②比耕比种定富裕,比吃比穿必贫穷。 以上两例,每一句都把对立的行为及对立的结果并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

    ①运动运动,百病难碰。 ②日日走能行千里,时时学能破万卷。

    ③明天再明天,永远难实现。 ④有鸡也天亮,没鸡也天亮。

    上面四例是反复修辞格的两种基本格式:①②例为连续反复,③④例为间隔反复。 ①谁抛弃时间,时间就抛弃他。

    ②万物都有时,时来不可失。 ③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以上三例,前句的结尾便是后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又说理透彻,是顶真修辞格在谚语中的运用。 ①马在软地里易失蹄,人在甜言里易上当。

    ②大海不怕雨水多,好汉不怕困难多。 ③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

    ④丝不织,不成网;铁不炼,不成钢。 ⑤懒惰催人老,勤劳可延年。

    ⑥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以上六例,从意义上看,①②句属于相近的,③④句属于相对的,⑤⑥句属于相反的。

    但无论那一种类型,其结构、字数都相同,显然是运用了对偶修辞格。 ①时间是最伟大、最公正、最天才的裁判。

    ②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以上两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只不过例①句是词语的排比,例②句是句子的排比。

    ①哪个猫儿不吃腥,哪个老虎不伤人。 此例运用反问的修辞格,强调说明坏人本性难改的道理。

    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

    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有句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炼话”。

    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没有不透风的墙”,“趋热好打铁”,“一个将军一个令”,“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

    前一类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后一类如“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是如此。其中“宁可……不可……”表选择关系,“虽”表转折。

    谚语中还有一些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见兔子不撒鹰”等;或省去某一部分,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省去谓语动词“犹如”;“无毒不丈夫”,省略了主语等等,这样就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和齐整。 (二) 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例如我们常说的“瞎猫碰着死耗子”,“兔子不吃窝边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是苦虫,不打不行”,“死猪不怕开水烫”,“放长线钓大鱼”等等。

    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

    例如“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 “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

    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

    4. 高中语文的常见手法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作用 引用诗句作用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

    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表现手法包括: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伏笔照应 托物言志 设置悬念 渲染环境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至于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不知道你问的是哪方面的?下面是一个语文知识清单虽然不是特别全面,但是比较条理,可能对你有帮助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等(参考上文)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借喻、反语、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

    5.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题目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白描、留白等。

    3、【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常用的)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警策,示现,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不常用)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

    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

    6. 这个成语是“形容艺术技巧高超”的意思

    鬼斧神工

    [ guǐ fǔ shén gōng ]

    释义

    也说神工鬼斧。《庄子·达生》:“梓庆(一个叫庆的木匠)削木为 , 成,见者惊犹鬼神。” 后因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的技艺非常精细巧妙,好像不是人工所能制成。

    详细释义

    【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示例】:这种编织技术,给人以“浪漫主义手法”、“~”的印象。

    ◎秦牧《巧匠和竹》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技艺非常精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