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的谚语

1. 《籴米》整篇文言文的中文意思
籴 dí
(1) (形声。从入,从米,翟声。本义:买进粮食) 同本义 (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2) 又如:籴米(买米);籴粜(粮食的买进和卖出)
籴米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2. 籴米的苏轼诗作
【作品名称】《籴米》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五言律句 籴米①
籴米买束薪②,百物资③之市。
不缘耕樵得④,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⑤,愿受一廛地⑥。
知非笑昨梦⑦,食力⑧免内愧⑨。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⑩。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① 绍兴四年作。籴读音:dí(同“迪”音) (形声。从入,从米,翟声。本义:买进粮食) 同本义(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又如:籴米(买米);籴粜(粮食的买进和卖出)。
② 《诗经·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两广各地买柴是论“把”(一捆)的,恰是“束薪”。
③ 资,仰给。
④ 不缘,不由。这句是说不由自已的劳动所得。
⑤ 邦君,这里指地方官。
⑥ 用《孟子》:“愿受一廛而为氓。”作者表示愿在那里落户做老百姓。
⑦ 知过去之非——错误,用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意。
⑧ 自食其力。
⑨ 内心惭愧。
⑩ 穟,同穗,结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3. 籴字的意思是什么
籴(dí)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米。遏~(阻止灾区来买粮食)。
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粜音同“跳” ,汉语拼音:tiào,意思相反。卖米的意思
〈动〉
(形声。从入,从米,翟声。本义:买进粮食)同本义(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又如:籴米(买米);籴粜(粮食的买进和卖出)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籴米毋使钱。——客家话常用谚语
4. 节约粮食的谚语
节约粮食是美德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君子以俭德辟难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5. 与米饭有关的诗句或谚语
李绅《悯农》一
锄 禾 日 当 午 ,
李绅《悯农》二
春 种 一 粒 粟 ,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
农 夫 犹 饿 死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蒲米蛰双鱼。
李商隐 【自贶】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6. 《籴米》一文中的,:随你好汉便怎么,最好全文解释.出自《笑林广记
原文:有持银入市籴米,失叉袋于途,归谓妻曰:“今日市中闹甚,没得好叉袋也.”妻曰:“你的莫非也没了?”答曰:“随你好汉便怎么?”妻惊问:“银子何在?”答曰:“这倒没事,我紧紧拴好在叉袋角上.”随你好汉便怎么:那按照你的意思,没丢又怎样?.好汉这里指没丢叉袋的人叉袋:袋口成叉角的麻袋或布袋译文:有人拿银子去市场买米,在路上丢了叉袋,回来告诉妻子:今天市场上很热闹,丢了好的叉袋.妻子说:你的难道也丢了?回答说:丢不丢又怎么样?有什么关系?妻子慌忙问:银子哪去了?回答说:银子倒是没事,我把银子紧紧的拴好在了叉袋角上.这个人认为只是丢了袋子而没丢钱,值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