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灶糖谚语

    1. 有关牛的俗语和对联

    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

    邻肩抵尾乍依隈, 横去斜奔忽分散。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

    (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

    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

    (2) 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

    (2) 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于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一牛吼地】比喻较短的距离。 【九牛一毛】比喻微不足道。

    亦作牛之一毛。 【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气。

    【丙吉问牛】称誉官吏关心民间疾苦或借指居丞相之要职。亦有借以反讽官吏本末倒置。

    【休牛放马】比喻天下升平,不再动用干戈。亦作休牛归马、休牛散马。

    【做牛做马】比喻工作勤奋劳苦。 【偷渡黄牛】专门从事非法偷渡勾当的仲介人。

    【亡羊得牛】比喻损失小而获益大。 【床下牛斗】比喻神经过敏。

    【庖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如牛负重】比喻负担沉重。

    【呼牛作马】比喻是非本无一定的标准,毁誉随人而定,不加计较。亦作呼牛呼马。

    【吴牛喘月】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敲以得知事实真相。

    亦作问羊知马。 【大吹牛皮】形容言语夸张不实。

    【放牛吃草】比喻自由行动。 【放牛归马】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

    【多如牛毛】形容非常多。 【土牛木马】比喻有其名而无实用。

    【壮气吞牛】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甯戚饭牛】泛指自我推荐而获重用。

    亦作甯戚扣角。 【带牛佩犊】比喻弃武务农。

    【屠牛朝歌】比喻贤德之士尚未被赏识任用。亦作朝哥鼓刀。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敲牛宰马】宰杀牲口。

    【版筑饭牛】形容成功者发迹前低微的时期。 【童牛角马】比喻事物不伦不类,违背常理。

    【木牛流马】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制造运输兵粮的工具,有机关可以自动。 【椎牛飨士】杀牛犒赏军士。

    指慰劳作战军士。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 【扯牛尾巴】跟在牛后面干活。

    指务农耕田。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亦作目牛无全、目牛游刃。 【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才能,先在小事上施展一下。

    【牛刀割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女佳期】牛郎、织女相见的日子。

    【牛山下涕】比喻不知满足,自寻烦恼。 【牛山濯濯】本指山上无树木。

    今多用以戏喻人秃顶无发。 【牛心古怪】比喻脾气固执,性情古怪。

    亦作牛心左性。 【牛回磨转】形容人心情焦急不安,手足无措的样子。

    【牛衣对泣】比喻夫妻共度贫困的生活。 【牛皮大王】戏称喜欢说大话的人。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郎织女】比喻分离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妻或情侣。

    【牛表牛筋】农村中有财势和好事少年的通称。亦作牛金牛表。

    【牛头马面】神话传说地狱中的鬼卒。 【牛鬼蛇神】(1)泛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神,或赞美诗意境虚幻怪诞,神奇莫测。

    (2)比喻内容荒诞不经的作品。 (3)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或作牛神蛇鬼、蛇神牛鬼。 【牛马之衣】比喻穷人所穿的衣服。

    【牛马不如】比喻生活困难,日子过得比牛、马还不如。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肠马肚】牛、马体大,食量惊人,比喻人的食量很大。 【牛角挂书】比喻勤勉读书。

    【牛角书生】比喻勤勉的读书人。 【牛黄狗宝】比喻难得的物品。

    亦用以比喻邪心眼、鬼念头。 【牛蹄中鱼】比喻濒临死亡之境。

    【牛筋牛降】形容固执、不开通的脾气。 【牛鼎烹鸡】比喻大器小用。

    【牛童马走】比喻地位卑贱的人。 【牛鼻道人】讽剌专门帮人乱出主意的狗头军师。

    【牛膣马膦】形容牛、马的生殖器甚大,引申比喻洋人的生殖器。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亦作牛骥共牢。 【牧牛放马】放饲牲畜。

    【犁牛之子】比喻父贱而子贤。 【牵牛拔桩】比喻无妄之灾或所有倒楣、牵连的事。

    【犀牛照角】形容男女眉目传情之状,另有怒目相视之喻。 【犀牛望月】比喻为长久盼望。

    【瘠牛偾豚】比喻大国虽实力衰弱,然如凌压小国,则小国必亡。 【气力如牛】形容力气很大。

    【气吞牛斗】形容气魄很大。亦作气。

    2. 腊月初五,俗称辞灶..有什么讲究么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王爷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做好饭时如包饺子,必先呈上一碗敬之,有的户初一、十五还向其烧香烧纸,总希望他保佑全家平安。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倒叫人们为难起来。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言好事,但是真的报善不报恶,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人们用柿饼、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数在祭灶时,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准备好供品,摆放在“灶王爷爷”前面,还放上纸和用箔叠的元宝,再摆上用纸粘的钱袋子、粮袋子数条(准备灶王从天上返回时装钱、装粮用)。稍等片刻,连同“灶马”(从灶马头儿上剪下来或自己画),一火焚之。主持祭灶的人一再嘱咐并要求:“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您上西天。少说闲言碎语,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等到纸化为灰烬,从“奠壶”里倒出“奠酒”(实际是水)横着洒一道,举家男人向灶王磕仨头。辞灶仪式结束,再就是分吃那些供品了。

    3 I+ L: {2 x L沂南第一网络社区!

    7 V' h, Z' p" a沂南论坛 辞灶,顾名思义,辞送灶王。这其中有着一套朴素的讲究。谚语曰:“官辞三,民辞四”,在时间的选择上,当官人家的灶王爷上天“上报工作”的时间是腊月二十三,平民

    g9 c/ D( L- o' y5 X沂南第一网络社区! 百姓则要晚一天。日程由主人定度,官的涵盖范围极广,可以是有功名的顶戴花翎,也可以是别人拿着不当干部的村长,随便你怎么理解都行。当然一些本分的官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的忠厚,宁愿推迟一天送灶王;而一些性情张狂的民为了表示门前早竖旗杆的美好愿望,好胜虚荣地提前一天过辞灶,这样一来,灶王爷的级别倒有些良莠不齐了。不过也没有人在意,风俗嘛!过小年嘛!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谁家不盼望出个光耀门庭的子孙早日过上好日子呢!

    ; m5 m% A; r+ c" }5 a 灶王爷一年来屈居于低矮的锅屋里任凭主妇烟熏火燎,亲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最清楚每家每户的生活水平。谁知道这位锅台边的一家之主到了仙界给玉帝反映基层什么坏话呢?于是,不管为官为民者,都要烧上一刀火纸,点燃一炷神香,买来几截黑乎乎的薯稀灶糖供奉灶王;用秫秸穰子插一匹寸把长的木马,放上一挂清脆的火鞭,灶王爷在一家老少虔诚的磕头叩拜中,荣归天庭。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又吃了人间的灶糖,岂止是嘴短,连嘴巴都粘上了。面对玉帝,只有甜嘴一张,还愁全家来年生活没有幸福安康?年画《灶码老爷》两行联语描述极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那古拙和善的面孔,简直就是赐福的天官!

    3. 谁有有关新年的俗语,风俗,名言,诗句什么的,交流一下,有急用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

    4. 祭灶节的习俗有哪些 祭灶节应该吃什么

    祭灶节也称小年,一般是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小年祭灶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台边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灶神坐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此外,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人们用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让灶神在天帝面前尽是给自己家中说好话,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至少不会有灾祸。

    祭灶节的习俗有:

    祭灶

    祭灶节这天的首要任务和习俗就是祭灶啦!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就要回天上去向玉帝述职,所以,在灶神临走之前,人们就给灶神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糖果是让灶神吃了之后,“嘴甜”,给这一家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清水、料豆、秣草等则是给灶神的坐骑的粮草,方便灶神回归天庭。

    扫尘(大扫除)

    既然是过年,就是辞旧迎新,因为祭灶节过后不久就是除夕,所以家里自然也得打扫干净,俗称扫尘。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还要贴春联、年化,挂灯笼等等。

    剪窗花

    剪窗花这个是北方的主要习俗,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窗花不容易被打湿,易于保存。

    婚假

    腊月二十三之后,各路神仙都回到天上。没有了诸神,民间认为“百无禁忌”。小年之后娶媳妇、嫁女儿都不用择良辰吉日,称为赶乱婚。

    剃头

    民间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可见,在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自己也要收拾干净啊!

    祭灶节应该吃的东西:

    祭灶节最应该吃的食物就是灶糖。因为“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给灶神吃很黏的糖瓜,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此外,在祭灶节这天还应该吃饺子,民间有句谚语“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祭灶节的时候,吃饺子取“送行饺子迎风面”之意。

    5. 腊月到一月的民俗和节日的来历

    1、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

    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2、腊月二十三 祭灶 吃灶糖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的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3、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4、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赶乱岁 兆天蚕 千灯节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并且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腊月二十五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5、腊月二十六 猪割年肉6、腊月二十七 洗浴 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这两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年。7、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 题写桃符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8、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上供请祖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这一天上坟请祖仪式格外郑重。

    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

    9、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10、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拜年 占岁 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 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为三朝。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就是聚财。

    11、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12、正月初三 谷子生日 小年朝 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13、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

    6. 我身边的春节民俗研究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祭灶][扫尘][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7. 北方过春节有什么传统过法

    称为顺星,也称“祭星”。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二十八洗邋遢",除去一年的晦气,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叫“小除夕”,家置酒宴,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官员等休假五日,制小灯燃而祭之。

    腊月二十五。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元宵节也叫元夕。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 除夕前一日。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民间多嫁娶??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魏晋后开始重视。 腊月二十九、“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 小年朝,即天庆节,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小除夕] [过赶年] ??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焚香于户外、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正月初八。

    在周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 腊月三十:除夕。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谷日][顺星]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天阴则年歉:[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叫“天香”,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有旧岁至此而除,通常要三天 简单地说有: 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具体地说有: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的谚语。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立春风俗:[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

    8. 过年的年糕有哪些

    具体地说有: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立春风俗:[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9. 过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我想知道全国以及别的国家的习俗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