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面的谚语
1. 莜面栲栳栳的饮食文化
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2. 莜面宴主菜有哪些
主菜:
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炒莜面、羊肉汤莜面
一、和面
和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开水活,一种是用凉水活。
就是一大早起来把莜面用凉水浆上,放一上午,中午再做。这两种和面的方法,用水和莜面的比例基本上都是1:1,当然这和莜面本身的湿度有关系。面一般要浆的硬点,做出来不容易黏,更精到。
揉好的莜面块,
“莜面鱼鱼” 做法很简单啦,就是揪两小块面下来,在案板上用手搓,越搓越长,面鱼就变出来了!
“推窝窝”
揪一块面,放在刀背上(怕黏可以在刀背上稍微抹点油),然后用手掌给他推平了,用手指头揪起来顺势一甩,就在指头上卷成窝窝了,然后把那么多窝窝立在一起!
“用压河捞的工具”(从山西带来的,没有卖的) 做法:这个就简单了,莜面揉成长圆的棒棒,塞在这个工具里,转上面的把手,莜面鱼鱼就自己出来了。
“蒸莜面”
锅里水开了才蒸莜面;莜面进锅后冒起汽来只蒸十分钟,千万别长了;最好是竹笼蒸,偶家没有,不锈钢的也凑乎;蒸好了出锅要晾晾,然后按它的纹理撕开。
莜面蒸好了,可以有好多种吃法,凉调、炒、菜汤或者肉汤拌,都美味之极。 莜面最佳搭配的几种东西:羊肉汤、辣椒、酸菜(圆白菜发的那种)、醋。
“炒莜面” 配料:尖椒、葱、蒜、酸菜,先进锅炒,后放入莜面翻几个个。最好先炝个红辣椒,很有味道。炒好了用菜调的,在炒莜面里面又调了好多红辣椒吃的,好香啊!
“羊肉汤莜面”
羊肉,要肥一点的,剁成比肉馅稍整的小丁,放在碗里,调入盐、花椒面、酱油、姜末、葱末、胡油(北京没有这个东西,那就倒点色拉油进去好了),放入蒸锅中蒸30分钟,出来看看要是汤少,就少加点开水进碗里面。用这个汤调莜面,配上海南的灯笼椒,都不知道美味的怎么形容了!!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莜麦,亦称“裸燕麦”,俗称“油麦”,是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亚地区,最先引进欧洲大陆,尔后被我国引进,种植于西北、华北北部、内蒙古等地,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八年颁布开垦蒙署令,流民迁入此地,莜麦从此在坝上落户。莜麦耐寒性强,非常适合坝上的冷凉气候。而且莜麦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秸行秆和麸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是牲畜的上等饲料,还可用于造纸。莜麦面可食用或做饲料。蛋白质平均含量达15%,比白面高51%,比稻米高93%,比米高54%,比玉米高68%;脂肪含量居各种粮食之首,平均达8.5%,是面粉的4.5倍,是稻米的6倍;钙磷含量亦很高,每百克莜面含钙58毫克,比面粉多20毫克,比稻米多50毫克;含磷312毫克,比面粉多53毫克,比稻米多208毫克。莜面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十分耐饿。口外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
3. 歇后语和谚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4. 歇后语和谚语
歇后语大全 新编明星歇后语(爆笑)除去烦恼----刘 欢去掉枝叶----刘德华儿子发财----孙 悦纨绔子弟----孙 楠十三道金牌--赵 传有 规 矩----成方圆暴雨过后----满 江不识此字----满文军斩断情丝----刀 郎不要爹妈----容祖儿墨池游泳----黑鸭子作家行当----腾格尔双重二百五----伍 佰恐 龙------古巨基这 草------那 英饭 烂------汤 灿丘比特之爱----郑伊健大风刮过屋面--帕瓦洛蒂慕容她爷------席琳迪翁想知道 跟多的歇后语 请看 歇后语大全/xiaohua/01/xiehouyu/a.htm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
5. 莜麦面的营养价值
据科学考证,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15%)和脂肪(8.5%),且蛋白质中主要氨基酸含量多而全面。莜麦中还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中缺乏的皂苷,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但粗加工的莜面制品除了气味大外,也有不容易消化的缺点。老乡常说,莜面不能吃得太饱,“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滚水正好好”。也正因为莜面不易消化,所以吃了耐饥,不会饿。在内蒙古,莜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品。
莜麦面营养丰富,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平衡,维生素E的含量也高于大米和小麦,维生素B的含量比较多;
莜麦面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的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
热量(千卡) 366 硫胺素(毫克) .39 钙(毫克) 27
蛋白质(克) 12.2 核黄素(毫克) .04 镁(毫克) 146
脂肪(克) 7.2烟酸(毫克) 3.9 铁(毫克) 13.6
碳水化合物(克) 63.2 维生素C(毫克) 0 锰(毫克) 3.86
膳食纤维(克) 4.6 维生素E(毫克) 7.96 锌(毫克) 2.21
维生素A(微克) 3胆固醇(毫克) 0 铜(毫克) .89
胡罗卜素(微克) 1.8 钾(毫克) 319 磷(毫克) 35
视黄醇当量(微克) 11 钠(毫克) 2.2 硒(微克) .5
可催乳、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糖尿病、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产妇催乳、婴儿发育不良以及更适合于中老年人;
2. 虚寒症患者忌食。
6. 莜面栳栳卤汁的做法
制作材料编辑莜面500克,白筱面栲栳栳面少许,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干辣椒5个,酱油50克,精盐15克,葱,姜,胡椒粉,香菜,桂皮各少许。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
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莜面”可制作十几钟花色品种供人们享受。
“栲栳栳”是十几个品种的代表。制作方法编辑①打卤:将羊肉剁成粒;②炒锅放素油烧热,放花椒、桂皮炸出香捞出不用,投入姜,葱末,煸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精盐,辣椒末和鲜汤,胡椒粉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烂即成浇头;③制栳栳:将莜面倒入盆内加适量白面搅匀,倒入开水烫面,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铁皮案上推成猫舌状,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薄片,用右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上急火蒸10分钟即可;④食时,将栳栳盛在碗里,浇入卤汁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
[1] 制作要点编辑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掌握火候。莜面必须滚沸的开水和面坯,开始和面边倒水边搅拌,使莜面雪花状时,也就是面盒内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稍凉即可用手和成面团,用湿布盖住稍许时间,揪成小块再放入蒸笼里蒸熟取下,趁热搓条,揪成猫舍形状的又薄又匀的片儿,接着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象蜜蜂巢一样,放在沸水锅上蒸10分钟即熟。
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栲栳栳”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了“栲栳栳”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营养价值编辑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含的钙、磷、铁、核黄素都相当多;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抗寒,富有营养;莜麦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饮食文化编辑历史由来莜面栲栳栳,在内蒙古地区也叫莜面窝窝,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
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
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
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
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
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
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
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
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成为天镇独特的风味食品。
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
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
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
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 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
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
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
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