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嘉兴的谚语

    1. 帮我找些浙江嘉兴的歇后语

    脚炉盖当镜子照——看穿

    老母鸡生疮——毛病

    缺嘴吃鼻涕——落路

    兔子的鼻头——难捏

    太湖边上搅马桶——野划划

    六指头掐卦——脱出一卦

    王店人卖饭——自落台

    旧衣裳染色——加新(嘉兴)

    狗头上放油盏——勿稳

    门槛上放鸡蛋——勿晓得滚进还是滚出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顶只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

    养媳妇做媒人——自身难保

    城头上出棺材——近打轱辘远盘转

    麻绳串豆腐——拎勿牢

    过桥落篷——迟了

    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

    油炒枇杷核——滑又滑

    和尚拜丈母——第一回

    拉污带拔茅针——一带两便

    豆芽菜碰着廊檐下——老嫩

    弹花店里死了老板娘——勿弹(谈)

    六月里还租米——迟还(池湾,嘉兴老地名)

    被头里放屁——独吞

    乌龟掼石板——硬碰硬

    放屁脱裤子——讨劳碌

    哑子吃苦瓜——有苦说勿出

    阎罗王啦大爹——老鬼

    死人弄弓——棺材里射出箭来

    死要便宜——棺材里伸出手来

    床底下放鹞子——出手就勿高

    小弯转炒菜——性命交关

    鸭勿上棚——游错港(油车港,嘉兴地名)

    三里桥上拉污——在风头上

    脚馒头上打瞌目充——自靠自

    2. 描写嘉兴的诗句有哪些

    嘉兴古代诗人以风土人情作为诗歌创作题材的,最早是宋代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之后又有明代许恂如的《秀州百咏》等,至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始蔚为大观,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不绝,在嘉兴诗坛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鸳湖四百棹歌外,国际歌声入九陔”。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就说明《鸳鸯湖棹歌》的名气了。

    朱彝尊《棹歌》一出,和者甚多,受其影响,运用民歌创作手法的"棹歌体诗歌"大量出现,与《鸳鸯湖棹歌》相辉映。各诗的注文,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棹歌体诗作前后见于著录的有以下数十家:

    《嘉禾百咏》 宋张尧同

    《秀州百咏》 明许恂如(

    《梅家荡棹歌》 明朱国祚

    《武塘揽胜》八十八首 明孙东溪(、

    《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彝尊(秀水)

    和《鸳鸯湖棹歌》八十八首 清谭吉璁(

    续和《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谭吉璁(

    《鸳鸯湖棹歌》 清钮世楷(

    《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李震

    续《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麟应(

    《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姚晋锡(

    《鸳鸯湖竹枝词》五十章 清沈宗良()

    《嘉禾续古百咏》 清徐发(

    《禾中杂吟》 清周宣猷 《禾事杂吟》 清褚凤祥()

    《双湖杂咏》 清俞汝言(

    《汉塘棹歌》一卷 清沈宗道(

    《龙山棹歌》百十首 清徐昭(

    《鸳湖棹歌》一卷 清吴高增辑(

    《钟溪竹枝词》 清盛宗楷(

    《钟溪棹歌》 清沈步青(

    《菱塘棹歌》百首 清张千里()

    《幽湖百咏》 清沈涛()

    《海上竹枝词》 清朱文炳(

    《闻川怀古诗杂咏》 清王明福(

    《梅花溪棹歌》百首 清姚驾鳌()

    《玉溪渔唱百咏》 清朱岳宗(

    《南湖百咏》 清吴萃恩(

    《闻川缀旧诗》 清唐佩金(

    《魏塘百咏》 清陆跃庵(

    3. 求有关描写嘉兴的诗句,至少3首诗

    《嘉禾百咏》 宋张尧同(嘉兴)

    嘉禾百咏·村门口

    昔日荒闲地,今闻市井喧。

    人情看促迫,无复似当年。

    嘉禾百咏·双溪

    柔橹声相应,名齐汉魏收。

    可怜一溪水,分作两塘流。

    嘉禾百咏·韭溪

    终与双溪接,分流入郭来。

    市桥人影合,不解洗尘埃。

    嘉禾百咏·白莲沼

    池波围为止面,艳艳玉开花。

    自可除帘幕,清香不用遮。

    嘉禾百咏·百步桥

    旧址依然在,荒墟未百年。

    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浆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

    --------------- 元 萨都剌 <;过嘉兴

    清 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西水驿前津鼓声,原田角角野鸡鸣。

    苔心菜甲桃花里,未到天明棹入城。

    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

    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鹦鹉湖流碧几湾,白龙湫水落陈山。

    游人秦小娘祠过,社鼓声边醉酒还。

    4. 描写嘉兴的古诗名句标明出处、作者

    烟 雨 楼 南宋杨万里 轻烟漠漠雨疏疏, 碧瓦朱甍照水隅. 幸有园林依燕第, 不妨蓑笠钓鸳湖. 渔歌唉乃声高下, 远树溟蒙色有无. 徒倚阑干衫袖冷, 令人归兴亿莼鲈. 过 嘉 兴 元·萨都利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沙.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驾啼满城绿 嘉兴古代诗人以风土人情作为诗歌创作题材的,最早是宋代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之后又有明代许恂如的《秀州百咏》等,至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始蔚为大观,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不绝,在嘉兴诗坛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鸳湖四百棹歌外,国际歌声入九陔”.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就说明《鸳鸯湖棹歌》的名气了. 朱彝尊《棹歌》一出,和者甚多,受其影响,运用民歌创作手法的"棹歌体诗歌"大量出现,与《鸳鸯湖棹歌》相辉映.各诗的注文,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棹歌体诗作前后见于著录的有以下数十家: 《嘉禾百咏》 宋张尧同(嘉兴) 《秀州百咏》 明许恂如(嘉兴) 《梅家荡棹歌》 明朱国祚(嘉兴) 《武塘揽胜》八十八首 明孙东溪(嘉善) 《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彝尊(秀水) 和《鸳鸯湖棹歌》八十八首 清谭吉璁(嘉兴) 续和《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谭吉璁(嘉兴) 《鸳鸯湖棹歌》 清钮世楷(秀水) 《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李震 续《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麟应(秀水) 《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姚晋锡(嘉兴) 《鸳鸯湖竹枝词》五十章 清沈宗良(嘉兴) 《嘉禾续古百咏》 清徐发(嘉兴) 《禾中杂吟》 清周宣猷 《禾事杂吟》 清褚凤祥(嘉兴) 《双湖杂咏》 清俞汝言(秀水) 《汉塘棹歌》一卷 清沈宗道(嘉兴) 《龙山棹歌》百十首 清徐昭(嘉兴) 《鸳湖棹歌》一卷 清吴高增辑(嘉兴) 《钟溪竹枝词》 清盛宗楷(嘉兴) 《钟溪棹歌》 清沈步青(嘉兴) 《菱塘棹歌》百首 清张千里(嘉兴) 《幽湖百咏》 清沈涛(嘉兴) 《海上竹枝词》 清朱文炳(嘉兴) 《闻川怀古诗杂咏》 清王明福(嘉兴) 《梅花溪棹歌》百首 清姚驾鳌(嘉兴)。

    5. 描写嘉兴的诗句有哪些

    嘉兴古代诗人以风土人情作为诗歌创作题材的,最早是宋代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之后又有明代许恂如的《秀州百咏》等,至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始蔚为大观,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不绝,在嘉兴诗坛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

    “鸳湖四百棹歌外,国际歌声入九陔”。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就说明《鸳鸯湖棹歌》的名气了。

    朱彝尊《棹歌》一出,和者甚多,受其影响,运用民歌创作手法的"棹歌体诗歌"大量出现,与《鸳鸯湖棹歌》相辉映。各诗的注文,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

    棹歌体诗作前后见于著录的有以下数十家: 《嘉禾百咏》 宋张尧同《秀州百咏》 明许恂如(《梅家荡棹歌》 明朱国祚《武塘揽胜》八十八首 明孙东溪(、《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彝尊(秀水) 和《鸳鸯湖棹歌》八十八首 清谭吉璁(续和《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谭吉璁(《鸳鸯湖棹歌》 清钮世楷(《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李震 续《鸳鸯湖棹歌》百首 清朱麟应( 《鸳鸯湖棹歌》三十首 清姚晋锡( 《鸳鸯湖竹枝词》五十章 清沈宗良() 《嘉禾续古百咏》 清徐发(《禾中杂吟》 清周宣猷 《禾事杂吟》 清褚凤祥() 《双湖杂咏》 清俞汝言(《汉塘棹歌》一卷 清沈宗道(《龙山棹歌》百十首 清徐昭( 《鸳湖棹歌》一卷 清吴高增辑( 《钟溪竹枝词》 清盛宗楷( 《钟溪棹歌》 清沈步青(《菱塘棹歌》百首 清张千里() 《幽湖百咏》 清沈涛() 《海上竹枝词》 清朱文炳( 《闻川怀古诗杂咏》 清王明福(《梅花溪棹歌》百首 清姚驾鳌() 《玉溪渔唱百咏》 清朱岳宗( 《南湖百咏》 清吴萃恩(《闻川缀旧诗》 清唐佩金(《魏塘百咏》 清陆跃庵(。

    6. 嘉兴民俗有哪些

    传统节日和习俗 作者:《嘉兴市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

    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 、宗庙,次拜尊长。

    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

    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

    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

    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

    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

    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祝“蚕花廿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

    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民国时,凡女婿都选 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

    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

    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

    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

    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

    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

    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

    杂彩扎缚鳌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 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

    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鳌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

    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

    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

    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兔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

    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鰟鮍倚滩、仙鹤生蛋、燥煎䱗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

    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干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

    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

    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

    7. 嘉兴的历史

    嘉兴的历史: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

    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

    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

    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

    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8. 谁能告诉点浙江嘉兴的风俗呀

    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

    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

    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

    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此为清代风俗。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

    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

    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

    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

    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

    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祃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民国时,凡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

    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

    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

    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

    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

    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

    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

    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

    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

    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

    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

    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

    见本志《文学艺术》篇。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 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

    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 “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

    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

    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

    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