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与歇后语

    1. 谚语和歇后语

    生活谚

    学习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品行谚:谦受益,满招损

    品行谚

    不怕虎生三只口,只怕人生两样心。

    得意之事,不可在做;得便宜处,不可再往。

    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

    泥菩萨擂流——难过

    泥菩萨伸手——死活都要钱

    泥菩萨摔跤——散架了

    泥菩萨渡海——没人(神)保

    泥蒸的馒头——土腥味

    泥捏的老虎——样子凶

    泥瓦匠出身——和稀泥

    泥巴捏的小子——没骨气

    泥娃娃的嘴——总是笑呵呵的

    泥娃的遭雨淋——软瘫了

    泥做的菩萨——全靠贴金

    泥人吃饼子——难言(咽)

    念完了经打和尚——没良心

    撵走狐狸住上狼——一伙比一伙凶

    捏死手中鸟…一容易得很

    捏住鼻子喝木哩——一声几不响

    捏住鼻子过日子——不闻香臭

    捏鼻子吃葱——忍气吞声(生)

    捏着鼻子唱戏一一闷腔

    /1djoke/joke/xh/xhy.htm

    2. 谚语和歇后语

    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小学语文总复习谚语和歇后语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3. 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的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谚语与歇后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