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下元节的谚语

    1. 惊蛰的谚语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惊蛰闻雷米如泥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 冷惊蜇,暖春分。

    ◇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 惊蛰不藏牛。

    ◇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2. 清明节的谚语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我这个才是谚语,楼上那个是故事)

    3. 有没有关于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的谚语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5、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也就是盂兰会。

    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7、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

    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8、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

    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

    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沈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

    4. 春分的谚语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无雨划耕田”

    “春分有雨是丰年”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风夏至雨”

    “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5. 有关腊八的民俗谚语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6. 关于秋分的谚语

    ◆有关冷暖的气象谚语有:

    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

    早晨冷,午后热,要想下雨等半月。(鲁)

    早晨冷,晌午热,落雨也得半个月。(甘)

    ◆以晴、雨为依据,预测后期的天气谚有: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寒露有冷。

    秋分有雨来年丰。

    ◆有关秋分的气象谚语湖南、河北两省的较多,如:

    秋分有雨寒露凉。(湘)

    秋分有雨天不干。(湘)

    秋分北风多寒冷。(湘)

    秋分秋分,雨水纷纷。(冀)

    秋分冷雨来春早。(冀)

    秋分以后雪连天。(冀)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冀)

    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冀)

    秋分东风来年旱。(冀)

    秋分前后偏北风多,主霜早。(冀)

    ◆其他各盛区关于秋分节气的气象谚语有:

    秋分有雨来年丰。(苏)

    秋分前后必有雨。(辽)

    秋分前后有风霜。(内蒙古)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晋)

    秋分夜冷天气旱。(桂)

    秋分节日后,青蛙仍在叫,秋末还有大雨到。(鲁)

    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

    秋分西北风,下年多雨。(皖)

    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皖)

    秋分过后必有风。(内蒙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