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是谚语吗

    1. 成语是谚语吗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是。

    2. 谚语就是歇后语吗

    不一样!

    从语言学角度看,都是属于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一、歇后语: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二、谚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4.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3、枣芽发,种棉花。

    4、春雷响,万物长。

    5、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6、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7、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伤筋动骨一百天

    5.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满意望采纳,山间牛。

    3. 谚语是什么

    谚语是人们在生活以及劳动中逐渐形成的短语,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一、气象

    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2、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3、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二、农业

    1、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

    2、阴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

    3、豆子当宿就翻身,再下大雨就无损。

    三、卫生

    1、五谷杂粮皆进肚,医生改行拿锄头。

    2、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3、少时练得一身劲,老来健壮少生病。

    四、社会

    1、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2、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五、学习

    1、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2、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3、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4. 俗语等于谚语吗

    谚语

    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俗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5. 什么是谚语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谚语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语”,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产的经验感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下是我们编辑制作的流传于邢台区域的“农家谚语”,希望能给人们带来方便和益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