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关于俗语和谚语

    1. 谚语与俗语的区别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

    2. 俗语和谚语有区别吗

    有。区别如下:

    1、基本概念不同。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许多谚语揭示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等。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俗语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则有口语的气息。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如:八字没一撇、成者王侯败者贼。

    2、概念阐释不同: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一般是集体创造,言简意赅且较为定型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外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俗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发展时间不同:谚语用得较多,流传时间较长,更文学化,更精炼,一般用于口头;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种观点的话,另外,歇后语也算俗语的一种。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日常用的惯用语如中国南海惯用南中国海,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谚语

    3. 【有关雨的俗语或谚语】

    俗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湖南俗语 大头大头,落雨打头,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小伢儿打喷嚏,三天打雷两天下雨.-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有雨四方亮,无雨头上光.-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躲雨跳到河里 风里来,雨里去 干打雷不下雨 雷声大,雨点小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听风就是雨 屋漏又遭连夜雨 雨天借伞 ————————————————————————————————————— 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亮一亮,下一丈.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大水无雷,浸崩屋”,“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西班牙有句关于雨的谚语 “六月雨千遍”,谚语云:“蚂蚁搬家要下雨” 朝虹雨,夕虹晴.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嘻嘻.(南京)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鸣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雨打五更,日晒水坑.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头发响,风一场.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4.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和谚语

    关于马的成语

    【马】字成语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困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弊车羸马 兵荒马乱 伯乐相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宝马香车

    兵强马壮 不食马肝 北叟失马 车殆马烦 车马盈门

    车水马龙 车在马前 东风吹马耳 打马虎眼 单枪匹马

    短衣匹马 非驴非马 风马牛不相及 肥马轻裘 放牛归马

    风樯阵马 高车驷马 弓调马服 归马放牛 裹尸马革

    寒蝉仗马 横戈跃马 汗马功劳 呼牛呼马 害群之马

    见鞍思马 金戈铁马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叩马而谏 快马加鞭 厉兵秣马 驴唇不对马嘴 露马脚

    龙马精神 老马恋栈 老马识途 六马仰秣 驴前马后

    溜须拍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盘马弯弓 匹马只轮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马后炮 马角乌白 马空冀北 马鹿异形 秣马厉兵

    马牛襟裾 马前卒 盲人瞎马 瞎马临池 马瘦毛长

    马首是瞻 马仰人翻 驽马恋栈豆 驽马铅刀 驽马十驾

    牛溲马勃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匹马单枪 乞儿马医

    千军万马 裘马轻肥 求马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劳

    青梅竹马 骑马找马 犬马之养 轻裘肥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人欢马叫 人困马乏 戎马倥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难追 司马青衫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率马以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声色狗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塞翁失马 脱缰之马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乌白马角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香车宝马

    鲜车怒马 下马看花 下马威 信马由缰 悬崖勒马

    心猿意马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野马无缰 意马心猿 玉堂金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招兵买马 獐麇马鹿 指鹿为马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走马章台

    马有关的俗语和谚语 :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5. 关于学习的谚语和俗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谁读了这则谚语不打心眼里热爱北大荒呢?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朝虹雨,夕虹晴。

    有雨山戴帽,没雨山没腰。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只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谓谚语是一些民间流传的常语,通常指一些含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有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俗语。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它是先民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些谚语流传久远,虽然都以口语方式表现,但许多谚语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下於四书五经呢!各地谚语的内容非常多,本单元主要在介绍流传在大众口中的一些常听到的谚语。

    开放分类:

    6. 【五个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不要诗句)】

    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成语: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7. 俗语和谚语的区别在哪里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6-10-06 10:51:44选出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

    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8. 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的意义和相关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