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中药谚语

    1.中药谚语与歇后语

    一、中药谚语

    1、采集与来源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这两首谚语总结了各种中药采集的最佳时间与最佳地域。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指出茵陈采集的最佳时间是农历三月,过时不但功效迥异,甚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指出了采收知母时应注意的问题。

    “黄牛有病有牛黄,”指出了只有生病的牛才可能生有牛黄。

    2、识别、炮制与用量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简明扼要地道出了西洋参的特征。

    “雄黄见火毒如砒。”指出了炮制雄黄时切忌火煅,煅烧则会分解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有剧毒。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提示我们临证不可贸然大量应用细辛,一般不宜超过1钱(即3.125克左右)。

    3、功用与主治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驱风(如钩藤),肿节治跌打(如九节茶),粘潺拔毒功(如木芙蓉),藤茎黏风湿(如海风藤、络石藤),中空消水肿(如通草、木通),花叶能升散(如桑叶、菊花),子实专下行(如苏子、枳实),麻辣治蛇咬(如两面针、九里香),芳香功止痛(木香、沉香、香附),酸涩可收敛(如五倍子),甘味补气雄(如黄芪、甘草),苦寒泻火热(如黄连、大黄),辛辣善温中(如干姜、胡椒),咸味能软坚(如海藻、昆布),质重能镇静(如珍珠母、龙骨)”;“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这两段谚语指出了中药形状、性,味与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中药歇后语

    口吃青果——先苦后甜。

    花椒大料——两味。

    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三钱的胡椒——一撮儿。

    五月初六卖菖蒲——过时货。

    六月吃薄荷——好良(凉)心。

    九月的菊花——黄灿灿。

    十月的鸡冠花——老来红。

    药铺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惊蛰的蜈蚣——越来越毒。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蜜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花粉飘香——春天到了。

    天黄地黄——尘土飞扬。

    西山一点红——日落。

    握着蒺藜死不丢——不拍扎手。

    百合田里栽甘蔗——苦根甜苗。

    2.关于中草药的成语歇后语颜语

    关于中草药的成语有:一薰一莸、三年之艾、牛溲马勃、椿萱并茂、如火如荼、蒲柳之姿。

    关于中草药的歇后语有:

    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三国时的刘禅----川贝

    3、红色的石头---朱砂

    4、皓月千里-----千里光

    5、狼并非爱上了羊---狼毒

    6、董永的孩儿---天仙子

    7、草丛里烤肉---炙草

    8、凯旋归来---茴香

    9、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路通

    3.关于“药”的名言名句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语见《孔子家语》。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是药三分毒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3、用药如用兵

    谚语,意思是用药须像用兵那样特别慎重。

    出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人之死生,关于呼吸问,余何敢师心自用;而峨睑为也。古称:‘用药如用兵。”’《醒世恒言》三八:“所以古人将用药比之用兵,全在用得药当,不存药舅。”

    4、

    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谚语,意思是药物可治疗不致命的病,致命的病无药可医治。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二二出:“[末白]公公病里莫生嗔,[旦]宽心保病身。[合]正是:药医不死病,佛化有缘人。”

    《醒世恒言》一:“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着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

    清·铁汉《临镜妆》七:“我看这赵医生,有几个靠得住的在那里呀,他们的口头禅叫做‘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5、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谚语,意思是适应天气冷暖的变化而及时增减衣服,可以避免生病,胜过生了病吃药。

    出处:宋·李之彦《东谷所见》:“急脱急着,胜如服药。衣服之加谨者此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4.哪位好心的人给我哈有关中药的谚语

    药性歌括 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疏筋活络。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痛,嗽呕堪入。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槟榔味辛,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风湿皆用。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沙参味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龙胆苦寒,疗眼赤痛,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茯苓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

    5.十八反十九畏的十八反谚语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 十八反十九畏是指不要让有些药物合用,合用的后果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在古代,十八反十九畏泛指各种可以产生相互作用的药名,并在金元时期概括编成了口诀。

    2.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3. 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中药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