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古代谚语故事

    1.中国古代谚语故事100字大全

    歹马也有一步踢的谚语故事: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小毛贼痛得哇哇叫。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2.古代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结构】连动式。

    【用法】可用于军事;多比喻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有时也比喻有“决战”精神。还可用于体育比赛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战;不能写作“站”。

    【近义词】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州

    【反义词】重整旗鼓

    【辨析】~和“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1)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消极等待毫无指望;必须~;大干一场。

    【英译】be forced to stand an fight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3.古代成语故事

    智子疑邻

    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4.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

    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

    战事结束 后。

    5.古代寓言成语故事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教训,改正过失,发奋图强,还是来得及做一番事业的。

    这则成语故事里的庄辛,楚都纪南(今荆州一带)人,是楚国著名国王楚庄王的后代,一生耿介无私,为楚襄王时代大臣。初不为襄王器重,自赴齐力谏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为阳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

    6.谁知道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尸位素餐 井底之蛙 天涯海角 内助之贤 火树银花 买椟还珠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司空见惯 巧取豪夺 四面楚歌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名落孙山 杞人忧天 月下老人 一饭千金 一字千金 一钱不值 一丘之貉 一败涂地 一暴十寒 一事无成 一发千钧 一木难支 一网打尽 入吾彀中 九牛一毛 三生有幸 三折其肱 三人成虎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口蜜腹剑 大公无私 士别三日 上行下效 上下其手 小时了了 成语故事网(有详细故事)。

    7.古代民间谚语故事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

    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

    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

    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小毛贼痛得哇哇叫。

    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这以上说到的是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则民间谚语故事。

    接下来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则闽南俗语叫“罩鸡不成孵”,也叫“押鸡不成孵”。听众朋友,“罩鸡不成孵”,说的是,母鸡不在蹲窝的时候,硬把它罩起来强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话中“捆绑不成夫妻”“按下牛头喝水”的意思一样。

    它告诫人们,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勉强。 听众朋友,母鸡蹲窝孵蛋是它的本能。

    当母鸡产完一窝蛋以后,它就开始孵蛋。这时,窝里即使没蛋,它也要蹲在窝里,这就是“蹲窝”,有的又叫“赖窝”。

    蹲窝的母鸡既清醒又迷糊。说它清醒,是因为它感到窝里有它的儿女们,不能离窝,否则会遭夭折。

    这期间,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粪便排泄在窝外,还不时翻窝,用身体最大限度地盖住所有的蛋。说它迷糊,是因为窝里有没有蛋它并不理会,即使窝里放鸭蛋鹅蛋或者其他鸟蛋甚至石头,它照样精心孵化。

    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农家,为了使蹲窝的母鸡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种残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缚住双翅或双脚等,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依然不能使它恢复常态。 “罩鸡不成孵”原意为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如今又被人们引申为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强凑合在一起,结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谐相处,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乱糟糟。

    例如,兄弟、妯娌间由于性格不同或利益冲突,提出要分家过,而父母为了维护家庭的“统一”,却不答应,结果事与愿违,落得“罩鸡不成孵”,纠纷不断,家庭失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好,讲完了“罩鸡不成孵”这则闽南俗语后,下面咱继续来讲到一个泉州的俗语叫“一个书笼,一个头桶”。

    听众朋友,“一个书笼,一个头桶”是一句比较特殊的泉州俗语。书笼,即是装书的竹笼;头桶,便是装人头的木桶。

    这句俗语来自古代晋江一位书生的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农家诞生一男孩名叫吴复。

    吴复从小天资聪颖,活泼执灵。六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七岁时通论语孝经,被称为“小神童”。

    十八岁成为县学中有定额的廪生,享受公费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发现府学里有的廪生是冒名代考而录取的,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廪生全部除名,永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那时,被除名的廪生,绝大部分觉得冤枉,但心里生气嘴中不敢说,自在家里生闷气。唯独吴复不怕死地说:“现在,我蒙受极大的冤枉。

    尽管民要告官,难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怎能归世人屈辱于权势而在世间生存呢?我要上诉,来昭雪我的耻辱。”这样吴复就写好理由充足的状词,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诉,但被拒之门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进行申诉,仍然无什么用。

    吴复回家后横下一条心,决定排除一切困难,到京城告御状,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罢休。 吴复拜别父母步行上京时,肩上挑着一个书笼和一个头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过一县又一县,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顺利抵达京城,找个小客店住下,准备告御状。

    当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见和受理来京告状的受害者。吴复终于寻得机会,亲自向皇上申述冤情,并恳求皇上让受除名者重新参加甄别考试,他还表示:“若是小民考后属于不合格者宁受死罪,斩首后装在从家中带来的头桶而毫不悔恨。”

    皇上听后,既同情又感动,遂即颁下圣旨,命翰林院出题,从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廪生前来京都,在天门下参加甄别考试。 消息传开,泉州被除名的廪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欢喜,积极准备应试。

    众廪生经过几场甄别考试,到公开发榜时,吴复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实学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钱请人替考的冒牌货色,一一落马,丑态百出。

    事后,每当人们谈起这件事时,无不敬佩吴复的才学和胆识。 不久,吴复被朝廷选派到江苏省应天府溧水县担任县学训导,后因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溧水知县。

    吴复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慨地说:“当年若不是冒死拼搏,我哪会有今日呢?”从此,“一个书笼,一个头桶”这句俗语,连同这个真实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间流传开了。

    古代谚语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