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铁棒磨成针谚语

    1.铁棒磨成针的谚语是什么

    1、是铁杵磨成针。歇后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成语

    【成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释】: 杵:舂米或捣衣的棒。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举例造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近义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2.铁棒磨成针的歇后语

    铁棒磨成针 —— 全靠功夫深。

    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扩展资料: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歇后语

    3.铁杵磨成针的上一句是什么这句歇后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相关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示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出处: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方舆胜览》全书共七十卷。

    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句属于谚语,谚语也含歇后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相关句子: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4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比喻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铁棒磨成针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