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成语与谚语区别

    1.关于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

    (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

    (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

    (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2.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谁读了这则谚语不打心眼里热爱北大荒呢?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知识学习 实践经验(一)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二、知识学习 实践经验(二)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4.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5.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6.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7.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8.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9.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10.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11.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12.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15.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16.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17.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18.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19.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20.先学爬,然后学走。

    21. 心坚石也穿。 2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3. 勤勉是成功之母。 24.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25.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26.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27.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28.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9.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0.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31.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32.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33.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34.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35.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6.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37.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38.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39.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40.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

    (南斯拉夫谚语) 41.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42.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亚美尼亚谚语) 43.知识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44.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尼泊尔谚语) 45.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三、知识学习 实践经验(三) 1.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6.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7. 有钱难买少年时。

    8.失落光阴无处寻。 9.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10.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11.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12.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13.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14.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5.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16.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17.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19.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20.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21.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22.懒人嘴里明天多。 23.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四、意志、干劲、科学态度(一) 1.有志者 事竟成。 2.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3.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5.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6.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7.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8.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9.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11.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15.好儿女志在四方。 16.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17. 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18.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

    19.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21. 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 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

    (亚洲谚语) 23.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英国谚语) 2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朝鲜谚语) 25.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阿拉伯谚。

    3.成语词语和俗语的区别

    成语

    【定义】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词语

    解释: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字眼。

    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4.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词语的定义: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

    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

    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

    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

    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

    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

    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

    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

    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

    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

    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

    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

    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

    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

    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

    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 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

    当然用谐音 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第三个问题: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

    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 ,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 ,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 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 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韪”,“。

    5.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的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6.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 应该是俗语

    成语与谚语区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