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翻译方法
1.习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正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蕴涵大量的习语,在翻译含有习语的句子时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习语的生动形象、丰富联想和修辞效果,还要符合译出语的要求,做到流利、地道。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习语翻译方法有下列几种。
1.直译法: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如:把paper tiger译为“纸老虎”,把lose face译为“丢脸”,把pull a long face译为“拉长脸,愁眉苦脸”。 2.同义习语借用法: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感情色彩上都很相似,在翻译时不妨直截了当地借用。
如:Walls have ears .[谚语]隔墙有耳。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 3.意译法:有些习语无法直译,在译出语中找不到同义的习语,则只好用意译的方法,如: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落花流水(不能译成“碎成片”); kick the bucket咽气(不能译成“踢水桶”) 4.省略法:汉语中有些成语是对偶词组,如“铜墙铁壁”、“街谈巷议”,在译成英语时常用省略的方法,如上面的两个习语在英语中是wall of bronze,street gossip,而不说wall of bronze and rion和 street and lane gossip。
5.增添法:我们知道,无论是英语习语,还是汉语中的成语,都言简意赅,含义深远,有时在译出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需要稍加说明。如汉语中有“树倒猢狲散”一说,译成英语可说: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i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helter-skelter意为“慌慌张张”,是增添的成分,使得整个句子有声有色。
最后,需要说的是,由于一些英语习语无法通过其字面意思判断出其真正的含义,我们应学会在上下文语境中猜测其含义,更多地是需要我们多翻词典,多问老师,勤积累。
2.英语谚语翻译短点句子
1.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 逆境出人才。
2.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3.No pain,no gain.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5.A fox may grow gray, but never good.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7.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 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8.A friend is never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 需要之时方知友。 9.A friend without faults will never be found. 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10.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3.给我翻译这个 知足者常乐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以下是英汉谚语互译,包括好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谚语及翻译方法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
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
4.谐音的名言、谚语
二十七钱摆三柱,九文九文有九文(久闻)
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真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情)
低头弄莲子,莲(怜)子清如水
雾露隐芙蓉,见莲(怜)不分明
栗绽缝黄(凤凰)见,藕断露丝(鹭鸶)飞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幸早里,且从容(杏枣梨,苁蓉);奈这事,须当归(萘蔗柿,当归)9后者为中药材名)。
掰破石榴,红门(黉门)中许多酸子(酸秀才);
咬开银杏,白衣(布衣)里一个大仁(大人)。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怜,离)(传为金圣叹狱中作)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焉能对锯?(对句)
一马陷足污泥里,老畜生怎得出蹄(出题)。
纳鞋底不用锥子——针好(真好)
狗撵鸭子——呱呱叫
头枕茅板石——闻粪人(文风人)
头枕茅板石——离屎(死)不远
5.中文谚语大全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太多了。
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
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
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
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
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
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
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
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