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汉语谚语的修辞

    1.谚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谚语修辞浅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学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现不妨让我们来分析欣赏一下。

    ①幼年时学习的如同石上的雕刻。 ②锻炼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③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④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拉大拉大旗,做虎皮。

    作为基本修辞格之一的比喻在谚语中规格齐全,品种多样:①②句是明喻,③④句是暗喻,⑤⑥句是借喻。 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①打拳跑步舞剑,健康要靠锻炼。 ②锻炼胜吃灵芝草,经常锻炼身体好。

    上例①中的“打拳”、“跑步”、“舞剑“是运动项目中的三种,在这里借代了运动项目的全部。②句中的“灵芝草”是中草药的一种,在这里用以借代全部药物。

    由此可见,借代修辞格在谚衙中也有所体现 。 ①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抵三天用。

    ②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③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以上三例,将每一种行为的结果都进行了夸大,显然是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①跑跑跳跳浑身劲,不走不动多生病。

    ②比耕比种定富裕,比吃比穿必贫穷。 以上两例,每一句都把对立的行为及对立的结果并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

    ①运动运动,百病难碰。 ②日日走能行千里,时时学能破万卷。

    ③明天再明天,永远难实现。 ④有鸡也天亮,没鸡也天亮。

    上面四例是反复修辞格的两种基本格式:①②例为连续反复,③④例为间隔反复。 ①谁抛弃时间,时间就抛弃他。

    ②万物都有时,时来不可失。 ③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以上三例,前句的结尾便是后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又说理透彻,是顶真修辞格在谚语中的运用。 ①马在软地里易失蹄,人在甜言里易上当。

    ②大海不怕雨水多,好汉不怕困难多。 ③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

    ④丝不织,不成网;铁不炼,不成钢。 ⑤懒惰催人老,勤劳可延年。

    ⑥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以上六例,从意义上看,①②句属于相近的,③④句属于相对的,⑤⑥句属于相反的。

    但无论那一种类型,其结构、字数都相同,显然是运用了对偶修辞格。 ①时间是最伟大、最公正、最天才的裁判。

    ②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以上两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只不过例①句是词语的排比,例②句是句子的排比。

    ①哪个猫儿不吃腥,哪个老虎不伤人。 此例运用反问的修辞格,强调说明坏人本性难改的道理。

    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

    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有句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炼话”。

    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没有不透风的墙”,“趋热好打铁”,“一个将军一个令”,“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

    前一类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后一类如“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是如此。其中“宁可……不可……”表选择关系,“虽”表转折。

    谚语中还有一些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见兔子不撒鹰”等;或省去某一部分,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省去谓语动词“犹如”;“无毒不丈夫”,省略了主语等等,这样就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和齐整。 (二) 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例如我们常说的“瞎猫碰着死耗子”,“兔子不吃窝边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是苦虫,不打不行”,“死猪不怕开水烫”,“放长线钓大鱼”等等。

    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

    例如“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 “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

    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

    2.古代汉语有哪些修辞手法

    正好我这学期考过。

    具体有:

    一、引用

    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子: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步一诺。”(《史记 季布列传》)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例子: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 《报任安书》)——三个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二、譬喻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如”、“若”等。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不举例子了。

    三、代称

    指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三种常见的代称: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例: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高贵的衣服)不足与体与?(《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2.用泛称代特称

    例:擅山海(山海的出产物)之富(《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

    3.用特称泛代称

    例:大雅(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要注意泛指和暗喻的区别。

    四、并提

    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例:耳目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

    实为耳聪、目明

    五、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

    实为东西南北都种松柏和梧桐,而并非在东西种松柏,在左右种梧桐。

    六、夸饰

    相当于现在的夸张。

    像“白发三千丈”之类的,不具体举例了。

    七、倒置

    和文言句法中的“倒装”不同,并不值得肯定,不提。

    八、委婉

    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等。

    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

    以上是我自己手打的……T T

    差不多是这样,主要参考郭锡良先生等人的《古代汉语》,详细的可以去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3.谚语和修辞的关系是什么

    谚语修辞浅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学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现不妨让我们来分析欣赏一下。

    ①幼年时学习的如同石上的雕刻。 ②锻炼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③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 ④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拉大拉大旗,做虎皮。

    作为基本修辞格之一的比喻在谚语中规格齐全,品种多样:①②句是明喻,③④句是暗喻,⑤⑥句是借喻。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①打拳跑步舞剑,健康要靠锻炼。 ②锻炼胜吃灵芝草,经常锻炼身体好。

    上例①中的“打拳”、“跑步”、“舞剑“是运动项目中的三种,在这里借代了运动项目的全部。②句中的“灵芝草”是中草药的一种,在这里用以借代全部药物。

    由此可见,借代修辞格在谚衙中也有所体现 。 ①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抵三天用。

    ②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③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

    以上三例,将每一种行为的结果都进行了夸大,显然是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①跑跑跳跳浑身劲,不走不动多生病。

    ②比耕比种定富裕,比吃比穿必贫穷。 以上两例,每一句都把对立的行为及对立的结果并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

    ①运动运动,百病难碰。 ②日日走能行千里,时时学能破万卷。

    ③明天再明天,永远难实现。 ④有鸡也天亮,没鸡也天亮。

    上面四例是反复修辞格的两种基本格式:①②例为连续反复,③④例为间隔反复。 ①谁抛弃时间,时间就抛弃他。

    ②万物都有时,时来不可失。 ③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以上三例,前句的结尾便是后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又说理透彻,是顶真修辞格在谚语中的运用。 ①马在软地里易失蹄,人在甜言里易上当。

    ②大海不怕雨水多,好汉不怕困难多。 ③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

    ④丝不织,不成网;铁不炼,不成钢。 ⑤懒惰催人老,勤劳可延年。

    ⑥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以上六例,从意义上看,①②句属于相近的,③④句属于相对的,⑤⑥句属于相反的。

    但无论那一种类型,其结构、字数都相同,显然是运用了对偶修辞格。 ①时间是最伟大、最公正、最天才的裁判。

    ②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以上两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只不过例①句是词语的排比,例②句是句子的排比。

    ①哪个猫儿不吃腥,哪个老虎不伤人。 此例运用反问的修辞格,强调说明坏人本性难改的道理。

    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

    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

    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有句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炼话”。

    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单句形式如“没有不透风的墙”,“趋热好打铁”,“一个将军一个令”,“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

    前一类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后一类如“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是如此。其中“宁可……不可……”表选择关系,“虽”表转折。

    谚语中还有一些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起,取消中间语音停顿,如“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见兔子不撒鹰”等;或省去某一部分,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省去谓语动词“犹如”;“无毒不丈夫”,省略了主语等等,这样就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和齐整。 (二) 口语性。

    谚语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带有浓重的口语性。例如我们常说的“瞎猫碰着死耗子”,“兔子不吃窝边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是苦虫,不打不行”,“死猪不怕开水烫”,“放长线钓大鱼”等等。

    虽然用语比较粗俗,却是实实在在挂在嘴边,流于民间的,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谚语的口语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通俗,还体现在它善于巧妙地挖掘出生活中的常例来进行描述,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

    例如“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指表面上非常亲热,实际上却凶狠无情、暗下毒手。“按着葫芦抠子儿”比喻用强硬的手段逼人讲真话。

    这类谚语具有极强的意蕴,能够启发读者由此物到彼物,进而体会其中的道理。

    4.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大类修辞手法共计63种。包括:

    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

    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顶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扩展资料: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1、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2、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3、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4、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5.英语谚语 修辞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英语谚语。

    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许多修辞方法在英语谚语里得以运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英语谚语里的修辞吧。

    1. 明喻 (Simile) 明喻就是用 as, like或其他比喻词指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似之处的修辞方法。如: 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 读书如蜜蜂采蜜。

    Wit without learning is like a tree without fruit. 没有学识的机智犹如没有果实的树。 2. 暗喻 ( metaphor) 暗喻和明喻一样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较。

    但暗喻不用比喻词as或like等,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A good book is the best of friends, the same today and forever. 好书如相伴终生的挚友。 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 and memory the mother. 经验是智慧之父,记忆是智慧之母。

    3. 换喻 ( Metonymy) 换喻不像明喻、暗喻等比喻形式那样利用不同类对象的相似或类同点构成比较,而是利用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唤起他人的联想,从而避免直说。如: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耗子。

    (意即四体不勤的人办不好事情。)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独燕不成夏。

    (意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4. 提喻 (Synecdoche) 提喻是指用部分代表整体,或用整体代表部分的修辞方法。

    如: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这里head, mind均是以人体的某部分来代表"人"这一整体。 5. 拟人 ( 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个性的修辞方法。

    如: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Fields have eyes, and wood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Riches serve a wise man, but command a fool. 财富是智者的奴隶,愚者的主人。 6. 夸张 ( Hyperbole) 运用丰富的想象,在数量、形状或程度上加以渲染以增强表达效果,这就是夸张。

    如: A thousand years canno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r. 一失足成千古恨。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The 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头韵 (Alliteration) 英语是一种韵律丰富的语言。

    两个或更多的词以相同的辅音字母开始,便构成头韵。如: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岁月不等人。

    8. 双关 ( Pun) 双关是巧妙地利用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等现象使词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显得含蓄、幽默而新奇。如: Measure yourself by your own foot. 用自己的脚来量自己。

    / 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这里foot有两层含义:(1)脚;(2)英尺。

    构成语义双关。 Rue and thyme grow both in one garden. 芸香和麝香长在同一个园子里。

    / 悔恨与日俱增。 rue有两层含义:(1)芸香;(2)悔恨。

    构成语义双关。thyme与time发音相同,构成语音双关。

    9. 重复 ( Repetition) 重复是指某词或词组的重复使用。如: Little things amuse little minds. 小人无大志。

    Measure for measure. 以牙还牙。 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6.熟语(歇后语 农谚 成语)的修辞功能

    4.熟语 熟语指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样一些结构固定,意义独特的固定语. 成语根据构成成分的特点,可分名词性成语,动词性成语,形容词性成语,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的成语(根据谓语和动词中心确定词性)四类. 谚语可分不同的类别,如:农谚,气象谚,讽颂谚,规戒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修辞谚等.它们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材料的选择与我国历史上的故事传说,典章文化,动植山川有关;二是反映了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三是反映了特有的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四是形式上音节搭配整齐,多对偶排比,多韵语. 谚语和成语的区别是:第一,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强;第二,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第三,成语在语言运用中作用一般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 歇后语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后之间有一种"引注"关系,结构上很有特点. 惯用语的特点:第一,大部分由三个音节构成,以动宾关系为主,如"敲竹杠","吃老本";第二,意义和结构上有定型性的特点,整体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多表示比喻意义;第三,有一定的灵活性。

    7.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

    一、引用

    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子: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步一诺.”(《史记 季布列传》)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例子: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 《报任安书》)——三个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二、譬喻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如”、“若”等.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不举例子了.

    三、代称

    指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三种常见的代称: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例: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高贵的衣服)不足与体与?(《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2.用泛称代特称

    例:擅山海(山海的出产物)之富(《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

    3.用特称泛代称

    例:大雅(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要注意泛指和暗喻的区别.

    四、并提

    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例:耳目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

    实为耳聪、目明

    五、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

    实为东西南北都种松柏和梧桐,而并非在东西种松柏,在左右种梧桐.

    六、夸饰

    相当于现在的夸张.

    像“白发三千丈”之类的,不具体举例了.

    七、倒置

    和文言句法中的“倒装”不同,并不值得肯定,不提.

    八、委婉

    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等.

    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

    8.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浅析中国人的修辞观

    一、常用谚语及解释:

    1、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7、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8、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9、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0、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二、歇后语及解释:

    1、扁担无钩——两头滑

    (比喻圆滑,怕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

    2、扁担挑木——心挂两头

    (比喻既惦念这个,叉挂念那人。)

    3、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比喻双方都公开。或指双方眼力都好。)

    4、蛮质的鸡蚤——臭在里面

    (比喻本质坏。)

    5、闭门造车——自作聪明

    9.成语的修辞手法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希望能帮到你~~!~

    汉语谚语的修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