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搓元宵的谚语

    1.元宵俗语大全

    俗语

    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一年一度元宵明

    十五夜抱大猪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红火

    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

    成语

    和和美美、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

    灯火通明、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瓜果飘香、皓月当空

    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千门挂红灯,灯火迎佳节;

    万树绽银花,花团闹元宵.

    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火树银花,今夜元宵竟不夜;

    碧桃春水,洞天此处别有天.

    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2.关于元宵节的诗句,谚语,对联

    诗句: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谚语:

    1、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2、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3、花灯落地雨,三十六天阴。

    4、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5、上灯圆子落灯面,上元无雨多春旱。

    对联:

    千门挂红灯,灯火迎佳节;万树绽银花,花团闹元宵。

    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灯月交辉,庆三元而开极;花树并茂,贺六合以同春。

    放出花灯,天上银河失色;听来箫鼓,人间茅屋生春。

    复旦重赓,已被薰风之化;分阳可惜,何须秉烛而游。

    3.关于元宵节的歇后语

    柳条筐摇元宵 ———— 滚蛋

    冷水下汤圆 ———— 不起泡儿

    空心汤圆 ———— 有名无实

    开水煮元宵 ———— 上来一个是一个

    开水锅里抓汤圆 ———— 烫手

    糨子锅里煮元宵 ———— 混蛋;浑蛋

    酱缸里煮元宵 ———— 混蛋一个

    浆子锅煮元宵 ———— 混蛋

    黄连水里煮汤圆 ———— 又苦又甜

    糊涂锅里下元宵 ———— 混蛋一锅粥

    挂面锅下元宵 ———— 拖光蛋

    干泥巴做元宵 ———— 搓不圆;没法做

    干泥巴做汤圆 ———— 捏不拢;搓不圆

    干粉子做汤圆 ———— 搓不圆

    二月二的元宵 ———— 龙蛋;聋蛋

    豆腐脑儿泡元宵 ———— 日浓;日能

    斗大的元宵 ———— 难玩;难丸;难圆

    刀子切元宵 ———— 不圆;不愿;不圆满

    刀子切汤圆 ———— 不圆;不愿

    刀切元宵 ———— 不圆满

    4.元宵节 俗语 和谚语 要别开哦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

    5.元宵节的俗语和成语

    有灯谜你要不要?

    谜面:绝症。(打一成语)谜底:不可救药

    谜面:何处拾贝壳。(打一中国电视剧名)谜底:上海滩!

    谜面:何去何从。(打一现代作家人名)谜底:胡适

    谜面:驯。(打一曲艺演员人名)谜底:马三立

    谜面:阎罗。(打一字)谜底:瑰

    谜面:有人无人都是你。(打一字)谜底:尔

    谜面:元旦赐爵。(打一集邮名词)谜底:首日封

    谜面:中国的脊梁。(打一建筑词语)谜底:龙骨

    谜面:白菜去心。(打一汉代人名)谜底:刘邦

    谜面:碑文。(打一古书名)谜底:石头记

    搓元宵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