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温岭谚语

    1.谁知道温岭方言的歇后语

    下水岸塞漏洞——无用。

    灯盏呒油——枉费芯(心)。

    刀切豆腐——两面光。

    米筛当镜照——望穿了。

    乌龟背石板——硬碰硬。

    烂田翻捣臼——越陷越深。

    月亮下点灯笼——亮对亮。

    老倌吃硬饭——要勿得。

    大虫头搔痒——好大胆。

    石头子炒油——滑外皮(顽皮)。

    哑佬吃苦瓜——有苦讲勿出。

    买咸鱼放生——死活勿懂。

    墨鱼笑鲑蛄——半斤八两。

    牛皮灯笼——肚里亮。

    狗咬猪尿脬——白乐一场空。

    苍蝇添秤头——凑点分量。

    猛火炒黄豆——皮焦里勿熟。

    黄胖捣年糕——吃力勿讨好。

    脚后跟测脉——勿得要领。

    洗脚桶里呒水——燥白辨(辩)。

    柴(瘦)牛讨犁——自讨苦吃。

    手长衫袖短——力勿从心。

    竹竿头的鸭子(蛋)——碰勿得。

    笼大上的杨梅——挑上挑的好货。

    苋菜籽劈四架(瓣)——小得勿能再小了。

    死鳖还要卖三十六钿——行市勿懂。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矮人撞钟——记记落空。

    落雨天价(天气)担稻秸——越担越重。

    麻袋里的菱——里戳出。

    口舌撩鼻头——撩勿到。

    船系浆桩——勿能指望。

    白铜元宝——勿值钱。

    芋头番薯——各行。

    白扁豆天罗丝缠在一棚厢——解勿出。

    千里寄鹅毛——礼轻情勿轻。

    冬至烧棺材——勿想转来回。

    2.温岭过年习俗作文200字

    温岭民间有过年做年糕的习俗。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复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制次晨用台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篥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不存垢腻。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2113,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5261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4102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温岭春节期间有包粽子习1653俗

    3.有关顺其自然的谚语

    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到山前必有路 。

    闪奀得到的不好,别删嘚嘚恋物。 天意不可违。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算不如天算。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渠道自然成 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长兄如父,老嫂比母。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4.温岭的小吃——麦饼筒有什么来历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1992年版《温岭县志》书中称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

    [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 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温岭人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此处一字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

    “端节又来临,

    喜气弥漫墟落。

    炉灶香腾麦饼,

    冒炊烟椽角。”

    (下阕略) 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不少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

    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曾担任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也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

    暑中小住宁非佳。

    邻翁小馈饼卷麦,

    家人驰送盘登鲑这里写的不一定是端午,但从诗中可看出那时也习惯在暑天吃麦饼的

    至于五月十三这天为什么又要吃麦饼,我还没有找到根据。只知这一天是伏羲和关公的寿日,也许与关老爷有关吧。关于麦饼,温岭市委报道组退休干部林木森曾写过一篇《麦饼》,发表在台湾的《乡亲乡情》杂志(台北温岭同乡会刊)上,不过这杂志混在书堆中,一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别的说法否。

    5.温岭过年习俗作文200字

    温岭民间有过年做年糕的习俗。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复成者最巧。

    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制次晨用台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篥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不存垢腻。

    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2113,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

    此前,廿四日为“小5261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

    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

    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4102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

    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

    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温岭春节期间有包粽子习1653俗。

    6.温岭 立夏节 习俗

    娱俗主要是斗蛋、疰夏绳、秤人。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动主要流行于南方,类似于春节期间“人日”的活动。

    秤人据说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蜀汉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修书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另种说法是,魏国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又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

    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秤了体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没有亏待安乐公,使他年年增加体重。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

    立夏秤人有两种,有的悬秤于大树,多是给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悬秤于屋梁,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俨然一种闺中游戏。

    蔡云《吴觎》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杭俗立夏日食乌米饭和乌饭糕。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

    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

    是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

    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厌胜而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这日,杭人还必备十二种食品,有歌曰“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苋菜酒酿糟。” 杭俗还有立夏日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

    “三烧”者,烧饼、烧鹅、烧酒(甜酒酿)。“五腊”者,黄鱼、腊肉、盐蛋、海蛳、清明狗。

    “九时新”者,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

    “五郎”谓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即倒马桶出粪者)、皮郎(典当中之小郎)、箔郎 (打锡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即阴阳生)、马保、奶保(即以育婴为业者)。此外.还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锯匠、篾匠、锡匠),这日也休假,多上吴山游玩。

    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这时春去夏来,天气渐暧,越冬小麦已成熟收割,菜园里一片新绿,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

    这时也是水产品捕捞季节,海鲜、河鲜自然也在“尝新”之列。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

    苏谷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花、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最为名贵。

    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延的贡物,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

    “九荤”指鲥鱼、鲚鱼、咸蛋、海狮、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各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茶,备了果品饼饵,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 青梅夏饼与樱桃, 腊肉江鱼乌米糕。 苋菜海蛳咸鸭蛋, 烧鹅蚕豆酒酿糟。

    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米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鼻。 (2)立夏节,老宁波的传统习俗是在这一天吃茶叶蛋、“脚骨”笋、罗汉豆、蚕豆糯米饭等。

    自制这些传统菜,只需花费20来元钱,你不但可以从中了解甬上立夏食谱,说不定还会给全家带来一份新奇。 茶叶蛋: 鸭蛋1000克,拣青壳蛋,壳无破损的,洗净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红茶末25克,旺火烧沸持续5分钟,小火再煮15分钟—20分钟即可。

    茶叶蛋还是立夏的一个娱乐项目。食前可在家人、邻里、同学间开展拄蛋比赛。

    年轻母亲还可用五彩丝线织个蛋套,将茶叶蛋挂在孩子胸前。 “脚骨”笋: 取大拇指粗的乌笋或野山笋1000克(雷笋也可),剥壳削泥洗净,在砧板上用菜刀平面轻轻将笋拍裂成扁形,再切成4厘米一段。

    “脚骨”笋重在形状,其制作过程与油焖笋煮法相同。立夏吃“脚骨”笋有“脚骨健健过”之意,也是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菜羹: 菜叶200克,洗。

    温岭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