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三则教案

    1.一年级语文下册谚语三则短文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人唱着生命不屈的赞歌来到这个世界,人生注定是刚阳坎坷但同样也是阳柔静美的。谱写着精彩的传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刚柔交替,构成人生,命运。

    挺拔屹立,匿于浓雾,现于苍穹,山,用高大展示着刚气;流转千回,出于山涧,没入江陵。水,用含蓄表达着柔力。刚柔融合,构成青山秀水,绝世风光。

    坚强,有力。“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雄性风格的缩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责任刚阳的体现;辛弃疾零丁洋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呼喊,是正直刚毅的诠释;刘胡兰在敌军砍刀前坚韧不屈的神情,是刚劲无畏的坦然。窗外淅沥的雨水无法冲刷内心的燥热不平,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也只凭此才能稳固根基的,不正是这无法计数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泪水凝聚起来的一“刚”么!

    温和,细嫩。“柔”自古以来就是女子的象征。的确,阴阳融合,才有了万物繁衍不息,纵使外界草长莺飞,也只有这个是亘古难変的定律。娥皇女英作为中华女性的典范流传至今,姐妹齐心,家庭和睦,其死也壮烈!尽管坚强如王昭君,只身远嫁边塞,但他最终还是用似水的柔情感动了漠北单于。难道那长达几年的政局清明,仅仅是靠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吗?窦娥也许只是戏曲中的人物,但又是由于他的柔弱凄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自由平等而奔走呼号……“柔”并不代表妥协,相反的,它与“刚”相辅相成,拼凑起来,就是华夏五千年的完美星空!

    《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居于下位,用于铺垫,而柔弱居于上位,充满生机。刚与柔的交融,体现在物质上,体现在生命中,浮华人世,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

    想像那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轴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

    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2.《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

    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 ↘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

    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 著书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

    3.谁有关于俗语、谚语、歇后语的教案

    1、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213、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

    红刀子:带血的刀子。14、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15、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25、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26、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27、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28、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29、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30、卑之无甚高论——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31、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

    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3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33、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34、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35、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36、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37、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

    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38、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

    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3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40、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41、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42、兵败如山倒——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43、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4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45、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

    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46、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47、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

    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48、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shān)——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

    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49、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50、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51、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52、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

    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53、不登大雅之堂——大雅:高贵典雅。

    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54、不法古不修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55、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56、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5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

    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58、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5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6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61、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62、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63、不能赞一词(辞)——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

    形容文章非常完美。64、不念僧面念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

    65、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66、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67、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6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6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70、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71、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世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72、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73、不问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

    4.急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燕子低飞要落雨。 看见燕子飞得很低就是说明要下雨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下雨的时候听到蝉叫,说明天快晴了。

    蚂蚁垒窝要落雨。看见蚂蚁搬家或是把窝周围垒起一圈土墙,就说明要下雨了

    5.西师版小学语文农谚两则怎样写教案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写本课生字。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初步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 准备日历,了解或收集农谚若干条。 教材简析 本课由两则农谚组成:一则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歌,另一则是《看云识天气》,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生产经验总结而成的气象知识。

    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知识,来指导人们做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体会中,了解简单的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感受农谚的趣味性和功效性,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习惯。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结构较复杂,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在读读玩玩中轻松识字。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写生字,背诵课文。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课文中的多数字都代表一个节气,个别的代表两个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大暑、小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 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结合课后第二题,了解24个节气的名称。

    “处”是多音字: (处暑、处理),(用处、住处)。 * 本课数字重点是识字和背诵。

    不要把时间花在理解上。只要记住节气,学生随阅历的增长会逐渐地了解内容。

    * 教学这则谚语要通过朗读大致了解它的意思。“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 早上天空出现云霞就会下雨; 傍晚天空出现云霞,第二天则是晴天。“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山头上有云雾,说明要下雨;如果云雾环绕在半山腰,说明不会下雨。 *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可采用自己读、小老师教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检测。检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帮助学生纠正字音。

    特别要读准翘舌音: “暑”、“朝”; 后鼻韵:“惊”; 边音: “连”、“露”。对字形的记忆,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如: “暑”可用想象记忆,人的头上顶着日头,说明天气很热,所以就是“暑”; 也可带领学生比较熟字和生字,以加深对字的记忆,如:车—连、忘—芒、腰—要; 而对于“寒”等笔画复杂的字,要分清部件,记住字形。 * 可与第一则谚语联系起来思考。

    * 首先请学生边读边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再说说怎样才能写好。教师要抓住不容易写好的字重点示范。

    写字时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连”是半包围结构,写在田字格中,布局要匀称;“秋”、“惊”、“腰”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朝”也是左右结构,但左右一样宽,左边稍高;“霞”、“露”是上下结构,注意提醒学生 “雨”字作偏旁时“横折钩”变成“横钩”。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简介节气的由来 我国历法把一年分为24段,每段的开始叫做一个节气,全年共有24个节气。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编了节气歌。

    先听老师读读节气歌。 二、学习《节气歌》 1. 借助拼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 出示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读一读。

    4. 学生自学,对照课文认识24个节气。 5. 看看年历表,说说今年的24个节气分别在哪一天。

    三、学习这部分词语 1. 出示这部分的相关词语,请学生认读。 2. 扩词。

    3. 记忆字形,重点指导“寒”、“降”。 四、学习《看云识天气》 1. 自己读《看云识天气》,说说你读懂些什么。

    2.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3. 出示相关生字,请学生认读。

    4. 记忆字形。 五、拓展练习 把你收集到的农谚介绍给大家。

    六、写字 1. 重点指导写“暑”和“霞”字。 2. 学生认真观察,再自己写。

    参考资料 ★ 节气的来历和划分 我国很早就使用夏历,但在夏历中,每年的日期和四季的变化,总是不能很密切地配合起来,不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我们祖先又根据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创造了节气,以弥补夏历的不足。

    它是一部简要、明确、灵活而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历,与夏历配合使用又很方便,因此长期以来为农民所乐用。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赤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24段,每段约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12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反映季节的,用来划分一年四季。其余都是反映气候的,如直接反映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用它们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等反映了水汽的凝结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此外,反映降雨、降雪时期和程度的为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至于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四个节气,则反映了有关自然季节和有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现象。

    ★ 农谚一则 燕子趴地蛇过道, 蚂蚁搬家山戴帽, 水缸出汗蛤蟆叫, 必是大雨到。

    6.请写出有关天气的3则谚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谚语三则教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