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潮汕有趣谚语

    1.潮汕俗语很有趣歌词

    1、一罗坐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无米炊,五罗五田庄,六罗百心肠,七罗七益益, 八罗做乞食,九罗九安安,十罗做大官.无罗十畚箕,免赚就无钱。

    2、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欲食油堆.油堆未曾浮,阿奴哭欲偷牵牛.牛未醒,阿奴哭欲掠草蜢,草蜢卜卜跳,阿奴气到嘴翘翘。3、挨啊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家,饲狗来吠夜.饲阿弟仔落书斋,饲阿妹仔雇人骂。

    4、潮州风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风景好荡跎,十八梭船廿四朵,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5、天顶一条云,天下二只船,一只载英歌,一只载蜜桃,蜜桃跌下水,英歌快快走去追,追不起,投啊姊,啊姊气到面红红,投新人,新人插雅花,乌孵炒树瓜,树瓜啦啦沥,涂到啊新人一大鼻。

    6、偷掠鸡,鸡一百,撑船请人客,人客请唔饱,双脚双手啄来炒,炒苏苏,个人分一圈,阿弟无,多门丝后哭,哭唔静,掠来郑,郑无血,掠来郭,郭无毛,掠来厝顶拍秃桃。7、天顶两只鹅,阿弟有亩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收衫收裤过檐罗。

    8、脚仓尖尖卖坐椅,椅担去卖 。卖作钱,摘作米,僧作睬,捻作丸。

    食饱饱,上西天,砵落来,牙义义……9、刺仔花,摘一pa(朵)细妹赶笨(饭)到田脚,保号阿兄年冬好。金花重重插一pa。

    10、拍啊拍绞刀,拍来守龙罗,龙罗籽,过亲河,亲河亲河亲,一群娘子罗听琴,琴好听,阿公阿蚂搬客厅,客厅探地块,探来后头花园边,花园花开唔甘摘,留放娘子插支辫,支辫插好来罗田,烧护阿爹收大冬,大淀珠、细淀弟。11、宋橄榄,好食哉,大人有钱买去内,奴仔无钱尅苦耐。

    12、你者娼,你者娼,昨夜无来去地块,你敢亚,你敢亚,厝边头尾甲我担,担你昨夜投摘瓜,奔鸟啄着浪趴皮,三年四年医卖好,深山篮内石部缸,安枥血,鸡安卵,各究浪毛富乌糖二碗煲八分,甘食唔甘吞!13、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担靴担唔浮,饲猪大过牛。

    牛来生马仔,马仔生真珠。真珠辇辇圆,阿舍读书赴科期,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

    去时书僮担行李,来时高灯共彩旗。14、天下奇事多又多,老鼠拖猫上竹竿,小鸡倒退踏死鹅,书生上山掠海马,道士厝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拍斗挽毛,“青夜”伊啖看得着,老哑哩啖无无无。

    15、一罗坐锅锅,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有米蒸,五罗五田庄,六罗伯心肠,七罗七益益,八罗作乞食,九罗九娃娃,十罗做官。16、兄老嫂,二人感情诗父好,伯上树顶浮鸡母,博落来,脚肠短,四年五年位卖好。

    17、晓哩姆晓,剥哩姆剥,浪头看做腊圆壳,虚虚瓶,浪佛看做目州仁。18、摇埔纯(蝉),叫匀匀,五月节,耙龙船,耙对阿兄门脚过,阿兄插红花,阿嫂戴金过(冠),金过达达赤,嫁后壁,后壁无多泥,嫁海墘,海墘无粒豆,嫁给鲎,鲎爱台(杀),嫁给老秀才,老秀才,爱中举,嫁给白老鼠,白老鼠,掂入康(洞)三钵粥,四钵饭,食到冷康康。

    19、阿八弟,偷吃我2碗圆,欠我四分钱,老数圈圈掉,偷吃我3条乌蜡蔗,吃了肚爱疼,耳知听,手知按,领夫领母生你长短脚。20、老叔,脚曲曲,踏三轮,四散肉(踩的意思),肉唔着,臭脚惜。

    21、一只鸟仔项囵囵,飞来飞去歇田墩,池甜父母唔惜仔,池甜公嬷唔惜孙?公嬷惜孙孙哙知,大妗骂我日日来,爱来也着公嬷在,公嬷无在阮唔来。22、吊灯吊双畔,看戏拼头前,老婶老姆你勿挨,挨往阿吊灯泊bua8)落溪。

    23、天下无,地下无,老鼠拖猫上竹竿,木塞排队在唱歌,咬蚤食饭扣掉碗,和尚烧拍烧挽毛。撑船出海拍老虎,担梯上厝掠田螺。

    24、老鼠拖猫入竹筒,尼姑抱仔去看人,人(口旦)尼姑怎有仔?尼姑听着面红红.老鼠拖猫上竹枝,尼姑相打斗抓辫,担梯上厝掠虾仔,点火烧山掠磨蜞。老鼠拖猫上竹竿 ,鸡仔退脚踏死鹅 ,秀才山上掠海马,书生处顶摸田螺,尼姑抱仔走去看,和尚相挤倒攒毛 ,星夜担尹有看见,哑仔说道无无无。

    25、许相时,老酷奇。抗脚屎,所肉丸。

    所一钵,浪头撮。撮一身,啪沙淋。

    啪过海,纳着屎。屎乌乌,纳着猪脚圈。

    猪脚圈,肥里肥,纳着大秤锤。大秤锤,重里重,纳着纳着大龟浪(男生版)。

    《纳着玻璃重(女生版)》。26、一二三。

    洗浴免穿衫。三四五。

    洗浴闲过老石靠。拍胸肝饲大大。

    拍胸后食到老。食到老。

    27、三毛流浪记,吃饱去看戏,戏落蓬,偷冲茶、茶卡烧、烫着腰、腰顶荡,烫着浪。28、烧揽肩,夺肉矮,夺有烧共食,夺无做乞食,人嗯好,依罗哭,哭嗯静,掠来郑,郑无血,掠来郭,郭无毛,掠来去山顶打铁桃。

    29、一二三,裤破康,破在地块,破在胶村坑,欲补无时间,唔补笑死人。30、雨落落,啊公去闸薄,闸着鲤鱼甲苦初,阿公里爱烙,啊玛里爱棵,二人啊勿落,烧打倒莽毛,问老爹 老爹依担二人食老无事打铁桃 。

    ……。

    2.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

    3.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的变化。

    如形容速度。

    4.发现历史 潮汕方言与俗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

    5.气节的谚语(潮汕)我要找潮汕的气节谚语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东北)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东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东北)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东北)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东北)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东北)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闽南)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闽南)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闽南)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闽南) 处暑虫,摇你目睭红”( 台湾。 指鳀鳁旺产,渔民日夜作业而熬红眼睛)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上海) 处暑萝卜白露菜(上海)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上海)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安徽)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华北) 处暑雷声唱,阴雨天气多(华北)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华北) 处暑不抽穗,白露不低头,过了寒露喂老牛(宁夏) 处暑早,秋分迟,白露种(冬)麦正合时(宁夏) 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西北) 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浙江)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一河装(四川)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河北) 处暑下雨烂谷箩(河北) 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河南) 处暑处暑,热煞老鼠(江苏)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河南)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西北) 处暑蕾有效,秋分花成桃。

    (河北) 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四川) 处暑去暑通死老鼠。(河北)。

    6.谁能给我几个有关潮汕俗语的故事

    ●老程三下斧头花 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

    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

    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

    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 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杨令公撞碑 在澄海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杨令公撞李陵碑,看看撞来岂会对脉。

    ”说的是有一年,该县余居乡(今莲上永新乡)请了一戏班在本乡大埋演出《杨令公撞李陵碑》一剧,恰逢里美乡两个乡绅也来看戏,大为喝彩。特别是那个扮杨令公的老生,尾场撞碑一段演得极为感人。

    戏未演完,两人便来找班主,约请戏班明晚到里美乡演出。 隔天夜里,戏班来到里美乡演出,按主人意愿,最后仍以杨令公撞碑一折压台。

    该乡是个不上二百人口的小乡,不足余厝乡的十分之一。到了半夜,老人小孩先回家,剩下二、三十人。

    班主和演员大觉扫兴,特别是扮演杨令公的老生,更加泄气。“撞碑”这段压台戏,本应撞三次碑唱三段曲,但他一看棚下人不多,只撞一次就倒下不起来,戏也落棚了。

    隔天,乡绅来戏班交涉道:“昨夜戏未演完先落棚,戏金不还。杨令公在余厝大埕撞了三次碑唱了三段好曲,为什么昨夜只撞一次碑,连唱一段曲都没有?”班主从容答辩道:“在余厝大埕那是撞唔对脉,就须再撞两次。

    昨夜一撞,正对要脉,故一次就死去,人死哪能再撞?!”乡绅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如数付还戏金。 此后人们便以杨令公撞碑对脉与否来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看准使狠。

    ●平安当大赚 潮汕俗语“平安当大赚”是指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家里平安,那么他就得到极好的本钱,不用破财,也就等于赚钱了。 从前有一个人整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

    他即无权势又不能赚大钱,生活十分节俭,买不起大鱼大肉,也喝不了酒,所以整天埋怨命运不好,生活难过。 一天,他到街上买米,遇到过去一老友的妻子提着一大包东西,愁眉苦脸,面黄肌瘦。

    他知道这个朋友开着铺子,做着大生意,颇为富裕。最近还听说他又赚了一大笔钱呢,为何他的妻子这般模样?于是上前问候。

    原来他朋友确实生意很好,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患了重病,整年都要寻医问药,光是买药就花了不少的钱,又把本来健康的妻子也累得病了。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你看又买了这一大包药,药费太贵了,他爸赚的钱都抵不上买药。

    ” 这个人听了,心里想:“我虽赚不了大钱,但家中父母双全,妻子儿女健康,买得上米,吃得饱饭,整天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真是平安当大赚啊!”自此知足常乐,心情也随之畅快。 “平安当大赚”这一俗语反映了潮汕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放 屎 画 大 猪 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

    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一次上厕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

    又想到大猪才能卖得更多的钱,决心画一头很大很大的猪。于是,忘了身在何处,把小竹枝一挥就画起大猪来。

    没想到向后一退,一脚踏空,掉进了茅坑里。于是,就有了“放屎画大猪”的俗语。

    ●水滚目汁流 “水滚”即水开了。“目汁流”即流眼泪。

    “水滚目汁流”是指对于一些本人没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强自为之,否则将承受不了。 这一句俗语是从一个北方女婿喝工夫茶的故事流传下来的。

    从前有个北方人做了潮州人的女婿,他没喝过工夫茶。有一次,他要到岳父家做客,妻子告诉他:“家里人请喝茶时,会连说几声:‘食,食!’但你不能把三杯茶全喝了,要一杯一杯地喝。

    ”北方女婿认真地听了,并记在心里。到了岳父家,家里人很热情,刚坐下来就泡起工夫茶。

    家里人每冲一次茶,北方女婿就喝一杯,且每次都喝一杯,弄得别人以为他口渴,每次都让他喝。原来他把妻子的话理解成每遍茶都要喝一杯。

    家里人不停地冲,喝得这北方人叫苦不迭,加上肚子又饿得慌,到了最后,竟头冒虚汗,看到水又开了,他连声说:“水又开了,水又开了。 ”急得流出眼泪来。

    于是,便被当地人当成笑话传开了,从这个故事又产生了“水滚目汁流”这句俗语。 ●惜 落 顺 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

    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

    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

    7.经典谚语故事

    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于是越想越生气。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

    凡事学大丈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 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 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 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 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

    8.关于民间俗语的故事

    亲家吃“莲螺”粒定从前,潮阳内地一位名叫阿山的人,第一次应邀前往海门对手亲家阿海家作客。

    阿海与阿山在客厅一边品尝潮汕工夫茶,一边谈天说地。日将近中午,阿海的家人便把午餐准备好了。

    只见桌上摆着两盘鲜美的“莲螺”,还有其它菜肴及米酒等。阿山早就听说“莲螺”肉质鲜美可口,是极好的酒料,不禁暗自流口水哩。

    用餐之时,阿海一手拿着熟“莲螺”,一手拿着小竹签,教对手亲家阿山怎样挑“莲螺”肉。阿山按照对手亲家阿海的示范,将小竹签插入“莲螺”肉头部,然后捏紧小竹签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想一下子把螺肉挑出来。

    但由于方法不对头,用力过大,仅仅拉出了一段螺肉。他将那段螺肉蘸一蘸辣椒水,往嘴里一送,慢慢咀嚼起来;又呷了一口米酒,嘴里回味着,味道果真妙不可言。

    阿海若有所思地说:“亲家,刚才你把‘莲螺’尾弄断在‘莲螺’壳里面,你快把它弄出来,那可是最好吃的。”阿山又按照阿海的示范,右手拿着螺壳,螺壳嘴对准左手心用力震动起来。

    由于用力过猛,结果把“莲螺”尾弄丢在地上。阿山弯下腰将它捡起来,顺手往嘴里一送。

    谁知他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呸呸呸”地呕吐个不停,连忙用清水漱口。原来,阿山错把鸡屎当成“莲螺”尾捡起来吃了。

    因为“莲螺”尾的颜色跟鸡屎的颜色差不多,难怪他会弄错。尽管阿海再三招呼对手亲家阿山继续品尝“莲螺”,然而阿山再也不敢问津了。

    担柑食了剩柑担,这是一句诙谐有趣的潮汕民间俗语,用于比喻、批责那些好说大话,爱吹牛皮,言过其实或要求过分,或者自高自大,争名夺利的人。意思是说一担(两筐)柑食完了,自然剩下空的柑担。

    潮语柑担与“敢口旦”谐音。“敢口旦”潮语就是敢说。

    但此是贬词,是不符合实际不能实现的空话。这句俗语,无论其形其意,均源自旧时民间一种游戏,称“赌蔗斗柑”。

    这是秋收后农闲时节,乡民自发的娱乐消遣活动。这种活动,潮汕有,广州地区也有。

    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第337条就写到‘:广州儿童,有赌蔗、斗柑之戏。蔗以刀自尾至首破之,不偏一黍,又一破直至蔗首者为胜。

    柑以核多为胜。有咏者云:‘赌蔗斗柑独擅场’在潮汕,笔者旧时见到的赌蔗斗柑之戏与广州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赌蔗作法相同,但参戏者和斗柑作法则不同。在潮汕,参戏者多是青壮年,他们热血方刚,好强好胜。

    每当秋后农闲季节,柑蔗成熟上市,这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就三五成群常聚于村头巷尾卖柑卖蔗小摊贩旁,进行赌蔗斗柑活动。斗柑是以猜中柑肉瓣数为胜。

    胜者食柑免钱,猜不中者则出钱买柑。其游戏方式有两种:一是摊主作东,众人竞猜;二是参戏者互相打赌。

    无论哪一种方式,摊主都乐于参予和支持。因为打赌斗猜的结局,他的柑也卖完了,对其生意很有利。

    又因为柑肉瓣无定数,要猜中难度大,往往胜少输多。年轻人又不易认输,一再进行,直到担柑猜完食了,竞猜才结束。

    这“担柑食了剩柑担(敢口旦)”的俗语就由此而生。其原意是指那猜不中者无本事,直到一担柑猜完食了,还猜不中,岂不是只剩柑担,谐音含意指“敢口旦”。

    后来引伸用于对有类似说不准,言不符合实际的比喻。解放后,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高级,这较为低级的赌蔗斗柑游戏已逐渐消失,再不多见。

    但由它所形成的俗语却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柑是潮汕常见之物,担柑和柑担又是潮人很能理解之词,柑担谐音为“敢口旦”很有趣,故这句俗语就在潮人中常用不衰。

    “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猪是全身宝,这是过去农村不可缺少的家庭副业。养猪须用喂槽,其质料有木、陶、石制成,形式有长形、方形、圆形等状,在农村是常见的。

    建国前,澄海县则发现有用玉石制成的大型雕刻玉猪槽(见图)。图中这件玉猪槽重4298克,长46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玉质深绿色,活耳,耳雕刻狮头形一对。

    50年代被澄海县文化部门征集,现珍藏在澄海市博物馆,列为馆藏珍贵文物。潮汕民间流传有一句“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俗语。

    历来澄海上华冠山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八日赛大猪、大鹅,是村中的传统习俗。村民凑合养大猪在神前比赛,最大大猪总肉量超400市斤,各社赛区,吸引周围四乡六里男女老少前来观赏,热闹非常。

    历史上发生过八国联军,抢夺北京圆明园文物后,部份带走出国,部份在市井折价出售。冠山邻村的渡头村有一富户,则买到圆明园流散出来的这件玉猪槽,富户看到每逢正月冠山村民赛大猪、大鹅的壮观场面,自己竟将购得这件珍贵玉猪槽,派人守看保护,搬到神前展出。

    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潮安、汕头附近群众都前来观看奇宝,盛况空前。因此,“赛猪赛鹅,比不上渡头玉猪槽”的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放掉面桃去抢饼在潮汕文化丛书第一集的《潮汕妙语典故》中收集了“放掉面桃去抢饼”这句俗语,按里面的解释典故似乎有点欠佳,我觉得这句俗语应出自潮汕的“施孤”习俗,这就要从中元节说起。古代一年有三元,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为称下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许多地方有这个节日,各地的活动。

    潮汕有趣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