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和谚语
1.谚语、歇后语、民谣、故事各有什么特点
谚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二) 口语性(三) 声律美
歇后语
歇后语有点像谜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像谜语的谜面起到了打比方的作用,后半部分又像谜语的谜底,起到了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的作用。不同的是说歇后语时可以把两部分都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
歇后语在使用时往往只用前半部分的比喻,而“歇”去了后半部分的说明,让听话的人、看书的人自己去揣摩领会,“歇后语”的名称正是这样得来的。“他要是能办成这件事,那是西边出太阳。”“西边出太阳”,比喻说明“不可能”。“歇”去了“不可能”,话说得既简洁,又含蓄,真叫一举两得。这也就使歇后语具有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
民谣,个人认为故事性多一些。具有民间特色。
故事,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学体裁了~
2.小雪节气的谚语和民谣有哪些
小雪节气的谚语民谣: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3.关于黄河的谚语、民谣、成语、歌词和名言
谚语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
聪明在于学习,智慧在于积累。常读口里顺,常写手不笨。
最明亮的是阳光,最宝贵的是时光。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不尝苦中苦,不知甜中甜。不怕路远,只怕志短。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缠。称一称知轻重,量一量各短长。
10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11上山钓不着鱼,下水打不着柴。
12好人总有好报。13不到黄河心不死。
14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近山莫要乱烧柴,近河莫要乱用水。
人钝世上磨,刀钝石上磨。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世。
无事不可胆大,有事不可胆小。有理不在声高,身强不在药好。
应知读书难,在于点滴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吃饭不忘种谷人,饮水不忘掘井人。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4.民歌 、民谣、民俗、歇后语
摘自百科的答案: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